丹尼爾·伍德 葉 磊/編譯
來到好萊塢,不論你是在餐館里、在電梯間、還是在別人的電話里,都可以聽到如下對話:
"我丈夫快40了,他想把胡子刮刮,好看上去年輕些。"
"她本來一直都很成功,但現在她發現自己有白頭發了,就開始酗酒。"
"特德要去做臉啦。"
……
別以為上面的談話發生在常在鏡頭前拋頭露面的演員們中間。知道嗎,談論著這些話題的,是那些活躍在幕后、從不曾與觀眾謀面的電視策劃人或者電視劇作家們!事實上,讓他們如此緊張的,并不是容貌美不美,而是保住飯碗的問題。
眾作家聯名起訴"年齡歧視"
在好萊塢,年齡歧視的現象已越來越嚴重。為此,前不久,一位創作人甚至向法庭提出了訴訟。如果他勝訴,則會改變在這個領域里人員的雇用現狀,從而更會使其他行業里存在的年齡歧視情況得到改善。
那位創作人提出的訴訟是以28位聲稱電視業內存在廣泛的年齡歧視現象的創作人的名義提出的。這些創作人中包括許多名牌節目的創作者。他們代表了大約7000名曾經受過此類不平等待遇的年過40的電視創作人。
在這份長達81頁的訴狀中,還列舉了美國作家協會1998年的一份報告中的發現:
1998年,在所有電視劇作家中,50歲以上的占31%,而他們卻只能得到5%的工作機會;在1990~1991年間,只有19個系列節目沒有50歲以上的劇作者參與,而到了1997~1998年間,卻已有77個系列節目不用年長作者了;在1982~1998年間,二三十歲作者的就業率已翻了幾倍,與此同時,年長作者的薪水已跟不上通貨膨脹的步伐……
許多電視公司、制作室、網絡公司和人才公司都被列入了被告名單。盡管他們并沒有對此事發表什么意見。
年輕的娛樂業不需要年長的創作人?
事實上,在好萊塢,年齡歧視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尤其在電視行業里,對年齡的歧視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
除了盡量能使自己看上去年輕以外,寫手們面對越演越烈的年齡歧視,只得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一些應聘者甚至更改簡歷來謊報年齡。引導這種情況一個主要原因是這樣一個幼稚的推理:只有年輕人寫的東西才能吸引年輕的觀眾。
代理這起訴訟的律師保羅·斯普仁格先生說,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的影音機構和公司都以吸引更年輕的觀眾,從而獲得更高的廣告收益為目標。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一些公司,如著名的NBC策劃部主任布蘭敦·塔提科夫就曾宣布了一項規定,他們將不會雇用任何年齡超過30歲的撰稿人;而據說ABC公司的一位制作人甚至宣布他的節目中不會起用29歲以上的撰稿人;而另一檔節目"朋友"的制片人更是直言不諱:"之所以不用超過40歲以上的寫手,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按要求完成任務。"
理查德、一位60年代的電視劇作者說,年輕的制片人尋求與他同樣年輕的作者合作,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年輕作者忽視文化的豐富內蘊和深度,也沒有年長作家看問題的那些視角,這樣下去,必然會使文化變得淺薄,最終沒有文化。
專家認為,目前娛樂業的發展依賴的是社會現實的消費文化:年輕人缺乏自己的消費理念,往往是跟著廣告走,大把大把地隨著廣告花錢。這些越來越年輕的消費者們促進了越來越年輕的節目的發展,而越來越年輕的節目也必然會產生越來越年輕的節目創作班底。
年長劇作家:誰說我們不行?
"從制作班底上講,好萊塢已變得一天比一天年輕。大家都有這么一個觀念,好像只有年輕人才會知道那些年齡在18~34歲間的觀眾需要什么。"傳播學教授喬說,"從電視開始起,新奇、時髦的東西越來越成為電視人追逐的方向。隨著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的興起,這種趨勢變得越來越快。"
那么,年長作者就不能為年輕觀眾寫作了嗎?"
"當然可以,"70多歲的作家克里斯托弗說,"但是年輕的制片人可以會比較容易跟他的同齡人合作,而不是同我這樣寫過100部電視、9部電影的人合作。可能他們認為對我指手劃腳有些困難。"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制片人都只盯著年輕人。一些制片商已公開表示,他們不僅僅需要年輕的觀眾和年輕的創作者,也需要年長的觀眾和創作者。制片人迪克·渥爾夫目前正在物色退休作家。他說:"有時你得做一些成熟的節目,這樣的題目,對一個年僅22歲的人來說,的確是相當困難。"G
海外星云 200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