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致正
2000年在全國各家出版社推廣實施的CIP(圖書在版編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首先是和國際圖書市場接軌,縮小了和發達國家圖書出版方面的差距,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為加入WTO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開創了良好局面;其次是給國內廣大CIP用戶帶來巨大的收益,特別是為眾多的中小型圖書館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如今,對CIP重要性的認識在出版社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實際運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們出版社自己所關心的熱門話題。在具體的CIP實踐當中我們思考并發現:CIP數據的差錯率居高不下是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一;CIP數據傳遞時效慢是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二;CIP現行操作中的多頭參與使責任編輯茫然不知頭緒是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三。如何想方設法尋找并降低CIP差錯率、提高CIP最佳運作模式,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項課題。
一、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促進CIP工作發展的有效手段
今天,人類文明社會已經邁入了網絡技術和信息時代,圖書出版業作為思想文化戰線的排頭兵,精神文明的播種者,理應跟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走在時代的前列。CIP數據作為一部圖書的畫龍點睛妙筆,更應該在圖書文化陣地領導時代的潮流。
回顧CIP工作的發展歷史過程,運用科學技術便是促進CIP發展的最好例證。眾所周知,早在八九十年代CIP工作起步初期,基本上是采用手工編目、信件郵寄等落后的工作方式,CIP數據的返回速度慢,工作效率低,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CIP工作向深度和廣度進一步發展,致使CIP工作在手工操作階段徘徊多年而停滯不前。這種狀況一直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才得到改善,并推動了CIP工作在全國范圍全面開展。事實證明,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是促進CIP工作蓬勃發展的最有效動力。
二、互聯網編制CIP的必要性
1.從世界范圍看,因特網信息服務技術已經成為牽動當今經濟信息資源發展的“龍頭”。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的大量涌現,圖書信息服務技術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革命。早在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就認識到網絡資源的要求日益迫切,一些圖書館選擇網上著名的數據庫及較穩定和權威的網址進行編目。我國的CIP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還是較快的,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抓緊時機,創造條件使CIP工作早日實現在互聯網上運行。
2. 讓我們從CIP的實質和操作現狀分析:CIP的定義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為在出版過程中的圖書編制書目數據”。現實中既然圖書是在出版過程中編制書目數據,那么某些項目的變動則是難免的。雖然按出版行業規定圖書發稿要求做到“齊、清、定”,CIP工作單也是在書稿發排時填報的,但在書稿的實際編輯出版中難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例如:書名、卷次、作者署名、圖表、字數、出版時間等諸多CIP的數據要素,往往會根據實際需要直到付印前才能確定。這種不確定因素的變化,由于不能及時溝通,給出版社和CIP中心帶來許多麻煩,造成了CIP數據差錯的產生。
3.我們再來看,現在的CIP數據制作環節較多,圖書責任編輯的參與權較少。通常圖書責任編輯按要求把CIP工作單填寫好交給總編室就完事了,下面的事情便悶在葫蘆里不知所以然了。知道的僅僅是,在與CIP中心遠距離的數據傳遞過程中,在出版社自己內部運作的部門還有總編室、校對科、出版科等,環節多、路徑長、過程繁雜,出現差錯的概率就高,其中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圖書責任編輯都要承擔質量責任。多頭參與和管理使得圖書責任編輯感到無所適從。出現了差錯就是想避免也有勁使不上,無可奈何,究其原因乃編輯感覺CIP有“暗箱”操作之嫌,如果在網上運行CIP則透明度大大增加,使責任編輯對CIP制作一目了然,隨時和CIP中心溝通,掌握并了解CIP編制進行情況,做到成竹在胸。
上網編制CIP數據促使圖書責任編輯重視質量的呼聲,便于與CIP中心的直接交流,減少多余的中間環節、優化工作程序,從而減少并避免一些不應該出現的差錯。
4.最后再說一說CIP編目中心的難處。編制CIP數據的難度系數要大大高于常規圖書館的編目工作。因為常規圖書館的編目工作是依據已出版的圖書進行的,把握圖書內容相對容易一些。而編制CIP數據不僅受到圖書出版過程中一些變數的影響,還要受到CIP工作單填寫質量和圖書出版時間上的影響。CIP編目中心和出版社常常會因為一些CIP數據在編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打電話聯系咨詢,而電話中交談稍有疏漏便會使差錯發生。
上述種種理由都迫切要求CIP工作應該盡快跟上時代的潮流,快捷、準確、及時地將出版社與CIP中心之間緊密聯系起來,互聯網是搭起二者之間的最必要橋梁。
三、圖書責任編輯要加強上網編制CIP相關業務學習
利用互聯網編目,不是在封閉的環境中操作,而是在動態開放的環境中對書稿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因此,對編輯要求更高,要求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較高的外語水平和不斷更新的知識結構。
網絡進入各家出版社以后為編輯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自身學習,掌握網絡技術的技能。為了便于非專業的編目工作,國外出現了一系列標識系統及輔助編目程序。例如目前已有Dublin Core Builder等工具幫助作者和出版者使用規范的詞匯和準確地描述圖書信息。
上網編制CIP需要編輯學習掌握一些分類編目知識。掌握并了解圖書分類知識也是時代發展對圖書編輯提出的新要求。搞圖書的人,不懂得自己所編輯的圖書該分入何種學科類目,也會令人貽笑大方。另外,從編輯對圖書出版所負的責任要求看,CIP數據出現差錯責任編輯也是難辭其咎的。現實中盡管許多編輯精通本專業知識,但由于不懂本專業的圖書分類,常常造成了一些不該發生的CIP數據差錯。
加大CIP培訓工作的力度,培訓出版社的圖書責任編輯。讓圖書責任編輯學習一些圖書分類知識。編輯不需要精通圖書分類,但對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內的圖書分類知識還是應當掌握了解的,懂得一些圖書著錄規則,對簡單和常見的圖書類目,理當通曉。例如,搞文學的要知道I247.5是中國現代小說;搞歷史的要知道K827為中國當代政治人物傳等。使每一位圖書編輯都能掌握本專業的圖書分類知識,把CIP工作扎扎實實地搞上去。
四、完善CIP軟件終端技術,加快上網編制CIP進度
CIP中心研制成功的“網上編目”計算機軟件已經安裝使用,但從實際使用的效果看還不太理想,用戶的滿意率不高,由于傳遞速度和傳遞準確度有時還不如發傳真來得及時、準確,以至于有些用戶又拐回頭來使用傳真機發CIP工作單。對現有的“網上編目”軟件出版社有意見,CIP中心也感覺用得不順手,有時為了一二個數據異地之間常常要打多次電話也難以說清。大家的共識是,為要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地架起出版社與CIP中心溝通的橋梁,現有的CIP軟件終端技術有必要再進一步開發完善。
如今科學技術手段已不再是阻礙CIP工作進程的主要因素。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已經普遍受到出版社的重視,據統計,全國現已有300多家出版社在互聯網建立了網站,并在網上開展各項出版業務,諸如,圖書發行、圖書宣傳、編輯交流、出版社簡介、新書導航、重點書目、網上征訂、書目檢索、讀者留言、信息反饋等等。在此基礎上做些改進,出版社在網上進行CIP數據制作乃舉手之勞的事情。有條件和條件成熟的出版單位完全可以先行一步,率先實現在網上完成CIP數據編制工作。
據了解,目前還有許多出版社正在加緊建設上網工作,這說明CIP工作在互聯網上運行的時機已經成熟。
五、CIP中心行使監督檢查和終審職責,全天候開展網上服務
從全國出版社實行CIP工作一年來的效果看,質量確實比從前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是,由于目前還缺乏必要的CIP數據質量評審和檢查,即“做得好壞一個樣”,CIP出現質量問題責任劃分不清,CIP數據的質量始終還游離于圖書質量之外。CIP中心是編制、審定CIP的權威機構,應當對CIP數據嚴把質量關。只有在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CIP工作才能夠扎扎實實一步步向前推進。
實現上網編制CIP數據,可以放手讓圖書責任編輯自己編制CIP數據,對圖書的CIP質量切實負起責任,圖書責任編輯通過互聯網和CIP中心隨時交流溝通,把自己編制的CIP數據送給中心審核,最后由中心審核確定。
圖書責任編輯也可以把CIP工作單上所沒有的更多信息發送給CIP中心,把編制CIP所需要的相關數據在網上全方位反映出來,CIP中心根據豐富翔實的資料信息幫助圖書責任編輯編制或修正CIP數據,并對其質量進行跟蹤檢查。
上網交流CIP編目數據,CIP中心要全天候為編輯服務,利用網上的廣闊天地為編輯提供周到細致的CIP業務知識咨詢服務。
CIP中心與聯想集團的合作網站即將開通,通過該網站及時、迅速地向社會發布CIP數據將會對圖書的出版發行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CIP工作一定會通過互聯網給出版社帶來越來越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