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慶吉 王金秋


自從人猿揖別之后,戰爭就與人類如影隨形,陪伴至今。始而石塊棍棒,繼而大刀長矛,然后是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巡航導彈……翻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記載戰爭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些文獻,大都記載勝利者的喜悅,很少寫戰敗者的悲哀。其實,歷史煙塵掩埋的,不知有多少壯志未酬的遺憾。曾幾何時,那些“常勝將軍”、“無敵軍隊”,一個個折戟沉沙,灰飛煙滅。翻開人類戰爭的史冊,仿佛就是一部敗戰的記錄。但大規模從敗戰角度來寫人類戰爭的,還當首推北方文藝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這套“外國軍隊敗戰錄”。叢書由5冊組成,即:《德國軍隊敗戰錄》、《英國軍隊敗戰錄》、《美國軍隊敗戰錄》、《日本軍隊敗戰錄》、《蘇俄軍隊敗戰錄》。其內容大都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世界舞臺上幾個比較活躍國家軍隊敗戰的記錄。這些敗戰的記錄,比那些高唱凱歌的書籍更能發人深思,給人以啟示。
提起戰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實力的較量,如有多少軍隊,武器裝備如何,經濟實力如何等等。但從長遠的角度看,真正的較量不僅僅是實力,還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凡非正義戰爭,只能得勢于一時,不能得勢于永遠,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戰時期的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其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都占先手,因此開始了野心勃勃的侵略擴張。但經過堅持正義人民的群起反抗,終于把不可一世的老牌帝國送進了墳墓,那些戰爭罪犯也被一個個送上了斷頭臺。二戰以后,美國一舉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憑借著首自己無與倫比的軍事經濟實力,不斷干涉別國內政,企圖充當世界憲兵,結果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被碰得頭破血流。1939年的那場俄芬戰爭,在誰看來,都是虎入羊群,芬蘭必輸無疑,沒想到小小的芬蘭竟然成了卡在“北極熊”喉嚨里一個刺猬,吃不進吐不出,數十萬蘇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茫茫雪原。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個超級大國又演出了一幕鬧劇,把侵略的魔爪伸進了阿富汗這個泥潭,久久不能自拔,最終落得個油燈耗盡,曲終人散。這就是歷史對侵略者的無情嘲弄。

這套“敗戰錄”還告訴人們一個真理——驕兵必敗。那些敢于發動侵略的戰爭狂人,他們往往有一個致命的誤區,就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過低地估計了別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這種心態,在沒開戰之前,就輸掉了一半。提起凡爾登,人們很容易記起它那可怕的名字——絞肉機。一戰期間,德國為了制服法國,他們想在凡爾登這個彈丸之地,“把法國人處決在這里,讓他們把血流盡”。不可一世的法金漢將軍,夢想在一周之內結束戰斗。而結果“把血流盡”的不是法國,而是德國。這一仗,敲響了德國敗戰的喪鐘。而希特勒敗戰的喪鐘,則是在俄羅斯大地上敲響的。希特勒在那里一陷就是三年,最終灰溜溜地撤出了他想從地球上抹掉的地方。在朝鮮戰場上,麥克阿瑟的狂妄叫囂“飲馬鴨綠江,回家過圣誕節”至今還在人們的耳邊回響,早已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談。
戰爭,不僅僅是實力和智慧的較量,也是意志的較量。戰爭的勝負,不完全取決于實力,古往今來,以少勝多的戰爭不乏其例。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那么勝利就往往會在弱小的一方。從書中我們看到,蘇聯對德的戰爭是這樣,芬蘭對蘇的戰爭是這樣,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也無不是這樣。當今世界還很不平靜,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又給人們敲起了警鐘。但最終取得勝利的,不是強權,而是正義。這就是漢朝的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仁義之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狼群”的覆滅——德國軍隊敗戰錄》鄭軍著《大不列顛的悲歌——英國軍隊敗戰錄》 程芬著《血染的星條旗——美國軍隊敗戰錄》鄭軍冷輯林著 《太陽旗的飄落——日本軍隊敗戰錄》程景吳謙著《“北極熊”的隱痛——蘇俄軍隊敗戰錄》曠小林著
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1 每冊定價:17.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