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希德

在世紀交匯之際,翻開科學發展的史冊,人類對即將過去的百年的回顧,對面臨的又一個世紀的憧憬、預測和展望,往往成為新世紀理想追求的目標,成為科學技術探索和發展的主攻方向。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展望和預測功不可沒,是激勵人們探索和創造美好未來的動力。
今天,人類又一次站到了新世紀的門檻上。20世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將會使21世紀的科技發展產生哪些重大突破?新世紀的天上人間將可能發生哪些重大變化?世界將會有怎樣的新面貌……展望與預測又一次成為全球共同關心的熱點。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和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科學院部分院士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對科學發展所作的預測和展望編輯成書出版,是很有意義的。我殷切地期望讀者通過閱讀院士們的這些既高瞻遠矚又深入淺出,既高屋建瓴又可以體會感受的文章,去感覺科學和時代進步的脈搏,由此活躍思想,勇于創造,為新世紀中國的進步和強大而共同努力奮斗。
生命:誕生與死亡
口文/吳孟超
生命是什么?人類自有思想起,就對這一問題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與思考。從這一問題延伸出了人類世界的兩大領域。一個是科學,力圖用人類自身力量,來探索、研究、復制、延長生命,這種研究是以一種可復制、可知覺的過程來表現的;另一個就是宗教,從純意識形態領域,以人類大腦思想的理性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出一幕幕神秘莫測,無法以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來感受的世界。
在20世紀,人類對生命的科學研究,已有了突破性的發現。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根據DNA的X光衍射圖譜推導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從此人類生命遺傳繁殖的研究得以步入分子水平。
1997年2月24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克隆成功小羊“多利”,全球轟動。1998年1月6日,美國芝加哥的里查德·錫德宣稱要趕在國會立法前克隆人,也就是要復制人。1月10日,克林頓總統要求美國國會立即立法,阻止這個復制人的科學家。
但不管怎樣,人類已經掌握了生命誕生的技術,可以根據任何一個人類的生命形狀,將其復制保留,繁衍下去。死亡的概念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了。如果人的精神及知識可以在基因里儲存的話,這種技術將使人類永生。什么修仙成佛、煉丹求道、長生不老,都不如這種方法來得簡單。
截止1997年年底,科學家已經鑒別了人類全部10萬個基因中的5萬個,確定了近5000個基因的功能,幾乎每天都有發現新基因的消息。因此,在21世紀中,首先,與遺傳有關的疾病將獲得控制;其次,人類將尋找容易罹患疾病的基因,將其改變,從預防的角度來保持人類健康;再次,人類將發現并控制衰老基因,延長壽命。在今天許多大城市已經步入老年社會,而在21世紀,這種現象將更加擴大,而且老年人的年齡定位也將逐步提高。最后,必將使控制生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因為,地球的資源與空間實在太有限了。
在21世紀,人類對生命與死亡將有更新的觀念。
2000~2020年我國空間物理學發展規劃
口文/劉振興
我國空間物理界正在制訂2000年至2020年期間的空間物理發展戰略規劃。我國空間物理的發展政策是:理順國家對空間物理和空間探測的管理體制;建立空間探測衛星系列;提高空間物理學研究經費在空間研究總經費中所占的比例;立足國情、突出重點、力求創新;加強國際合作,參加國際探測計劃,提高在國際空間界的地位;建立空間科學的創新基地。
在21世紀前10年,我國空間物理研究的戰略主題是:研究日地空間系統的連鎖變化過程和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方法。主要研究目標是:深入了解日地空間連鎖變化的物理過程,包括太陽事件的產生機制及其在行星際空間的傳播和演化過程;磁層空間暴對太陽活動和行星際擾動的響應過程;電離層和高中層大氣對太陽活動、磁層空間暴和低層大氣擾動的響應過程;發展比較行星環境研究;建立空間環境的動態模式,發展空間天氣的數值預報方法。
2000~2020年我國空間物理探測計劃的設想是:在21世紀的前10年,重點配合空間物理研究的目標,發展日地空間探測。初步提出的探測計劃有: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計劃在2001~2002年發射);“實踐6”號計劃(計劃在2001~2002年發射);磁層粒子成象衛星計劃;極軌電離層探測衛星計劃和太陽風一弓激波一磁層頂探測計劃。這些衛星探測計劃將與“地面子午鏈工程”相配合,構成我國的立體探測系統。在2010年以后,將開展月球和火星探測,在我國月球探測衛星和火星探測衛星上安放探測儀器,進行月地空間環境探測和火星環境探測。
《院士展望21世紀》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定價: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