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焱

很多研究發現,游戲性是孩子積極的人格特點,孩子的游戲性強弱直接與家長的游戲性有關。如果家長開朗、幽默,善于交往,平等地對待孩子,他的孩子的游戲性就比較強。那種一本正經非常強調家長權威、管教孩子十分嚴厲的家長往往游戲性就比較差,他的孩子游戲性也比較差。理想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往往與孩子的游戲性有關,因此,讓孩子在游戲中成長,也就是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在游戲中成長。
父母與孩子的游戲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例如,小孩子都喜歡在馬路的邊緣走,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摔著而制止他。事實上孩子在邊緣上走路對鍛煉身體平衡能力和協調性是很有幫助的,應該鼓勵他。比如對他說:“看你走得好不好,直不直?看你能走多遠!”再比如,晚上家長與孩子一起在燈下行走,影子會出現種種變化,孩子卻很喜歡玩影子變長了變短了的游戲。家長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問孩子一些問題。也許,孩子也可能會問:“影子是從哪里來的?”孩子有了興趣,您就可以擴展成很多游戲,你們可以在燈下做手影,也可以做一些剪紙的游戲。孩子從這個游戲中可以了解到光和影子之間的關系,對他將來學習物理學知識打下很好的基礎。
有些家長總是認為市場上的玩具越貴越好,越漂亮越好。其實,真正對孩子有意義的并不是那些昂貴的玩具,當然也不否定那些昂貴玩具的價值。實際上你可以利用家里各種各樣的材料、用品與孩子一起玩。如裝電視的包裝箱也可以成為孩子玩的材料,孩子可以玩出很多花樣來。家里許多舊物品也可以讓孩子玩。
沙和水是最好的游戲材料,你可以把很多知識融于游戲當中。比如說用相同容積的不同形狀的瓶子裝沙子,讓孩子體會體積相同的概念,孩子會慢慢地體會到細長的瓶子和短粗的瓶子體積是相同的。沙子也可以玩出各種各樣的游戲。
那么孩子游戲時,我們家長應該怎樣指導呢?
●鼓勵孩子大膽地探索。父母 可以讓他自己去動腦筋,也可以給他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比如我的孩子小時候,我講了一個故事叫《小黑驢過河》:小黑驢第一次馱著鹽袋過河,掉到河里后發現輕了不少,第二次馱棉花過河,以為過一下水就可以輕一下,結果被淹死了。孩子不明白鹽口袋與棉花是什么關系。我就親自拿來一點鹽和一小團棉花,孩子親手放到水里看結果如何,孩子很喜歡這一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孩子知道鹽在水里就化掉了,而棉花從水里拿出來就更沉了。
●鼓勵孩子想象。畫畫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游戲,用畫得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是不科學的。有些幼兒園有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作品讓家長來看,而且作品的內容是一樣的,家長的反應往往是把自己孩子的作品與別的孩子比較。若畫得不好,孩子還可能受到指責。其實這種做法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鼓勵孩子的想象比畫畫本身更重要。有個孩子把天空全部畫成紅色的,老師問:“為什么?”孩子說:“我畫的是傍晚的晚霞。”也有的孩子畫春天的樹,可是他把樹葉全畫成金黃色的,他的解釋是:“太陽光照射的樹葉是金黃色的”,他想畫太陽底下閃著金光的葉子。
●耐心地等待。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總是作錯誤的嘗試,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笨,趕緊告訴他正確的方法。這個做法對孩子并沒有多大益處,比如拼裝的游戲,孩子可能拼了半天也沒有成功,這個時候你可以給一些啟發,但不要代替他做。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是主動學習獲得的經驗,這對他將來主動學習是很有好處的。
●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的。現在我們的教育方針往往是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可實際上孩子常常犯了錯誤才能成長。孩子的想法與大人不一樣,比如魚缸里的水位線下去了,他會說魚缸里的水都被魚吃掉了。孩子認識和理解世界往往根據他以前的經驗,那么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呢?因為他自己要喝水,他想到魚也是活的,魚也要喝水。他會用這種思路解釋他所看到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辦?如果你直接對他解釋不是魚喝掉的,而是蒸發到空氣中去了,孩子未必能明白。正確的辦法是:用相同的兩個魚缸,一個有魚,一個沒有魚,過一段時間看魚缸的水位變化。孩子也許會提出問題:“水到哪里去了?”這時你再對他講解水的三態變化。當孩子有了很感性的基礎,他才能理解概念,所以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兩歲以后要盡量讓他與伙伴交往,這對增長他的社會性交往經驗非常重要。此外,與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要培養他自己玩,將協同活動改為獨立活動。根據孩子的成長,家長及時地改變自己的角色,這就好比你剛開始給他一把梯子,然后要讓他學會獨立走;學會獨立走以后,家長的幫助要間接一點,角度要注意不斷地變化。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副 教授,由東方之星幼兒教育研究所供稿) 圖/方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