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蘭

對于孩子的培養,有3Q是非常重要的:IQ、EQ和AQ,我們分別稱為智商、情商和逆境商。IQ主要是指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EQ則指一個人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而AQ則指一個人承受挫折和戰勝逆境的能力。在IQ、EQ相差不多時,AQ便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AQ高的人,能迎難而上,充分發揮潛能,到達人生的頂峰;而AQ低的人,在困難中能力下降,不知所措,甚至心理崩潰。
許多家長對孩子IQ的培養非常關注,但對孩子AQ的培養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他們出于對孩子盲目的愛,在生活中盡量避免讓孩子受挫折。他們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非常舒適,從來不讓孩子單獨面對困難。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挫折承受能力。另外,那些乖巧、逗人喜愛的孩子,平時聽多了表揚和贊賞,當面對挫折時,也往往表現得非常脆弱。這些低AQ的孩子,長大后也將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人。一位哲人說過:“一個周邊高矮不齊的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板,而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板。”AQ成為許多孩子最短的一塊板,他們輸在這塊最短的板上。
因此,家長要重視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或“逆境教育”,讓孩子在認知上,正確理解挫折,懂得挫折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充分體驗挫折,消除對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為上,掌握戰勝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正確的反應方式。通過系統培養和訓練,使幼兒成為一個勇敢堅強的人。其中,讓孩子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是最終的目的。
那么,可以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實施挫折教育呢?
從途徑上來說,可以利用孩子生活中自然產生的挫折進行教育。如孩子摔倒了,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告訴孩子沒有關系,而不要馬上去拉扶和安慰。孩子考試沒有考好,要孩子自己尋找原因。另外,也可以主動創設一些挫折意境,如遠足、勞動、嚴厲批評、提出難題讓孩子解決等,讓孩子在困難中經受磨練,從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培養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如日本有的幼兒園一年四季讓幼兒進行赤身裸體鍛煉,讓孩子赤腳在布滿碎石瓦塊的地上走,勞其筋骨,煉其意志;日本有關方面還建立森林之家、自然教室,實行“山村留學制度”等,定期讓孩子們到艱苦的地方生活;印度也規定了小孩的“饑餓日”以餓其體膚,苦其心志。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借鑒。
從方法上來說,家長們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做法:
故事法:選取或自編一些挫折故事,講給幼兒聽,并和幼兒進行討論。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還可以翻開孩子小時候的相冊,給孩子講他小時候戰勝困難的故事。例如看到孩子學走路的照片,就講他學走路時怎樣摔倒的,又怎樣勇敢地爬了起來;看到小孩登上山頂的照片,就講他如何筋疲力盡,但還是堅持登上了山頂。因為是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孩子會很感興趣。每一個故事都能讓孩子增強信心,戰勝困難。因此,父母平時可以多拍攝一些反映孩子成功和失敗的照片。
游戲法:家長多開展和設計一些與挫折有關的親子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得到訓練。例如,可以和孩子玩“如果”的游戲,家長提出問題,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想到解決的辦法。“如果出去關門后,發現未拿鑰匙怎么辦?”“媽媽生病昏倒在家里,你該怎么辦?”“你和媽媽在大街上走散了,怎么辦?”“你一個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門,怎么辦?”通過這種問答游戲,讓孩子學會面對困境。又如,對2歲左右的幼兒,可以讓他們玩“鉆洞”的游戲。在家里可把大紙箱側放在地上,讓孩子從里面爬過去。當孩子爬的時候,家長可以在外面制造一些聲音,或輕輕搖晃箱子,讓孩子感到害怕。然后,再鼓勵孩子勇敢地爬出來。
困境法:為孩子制造一些困境,讓孩子犯錯誤,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看一位媽媽的做法。兒子小明要到山里參加夏令營,媽媽讓他自己整理行李,在走之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夠衣服,因為山里會比較冷。另外,她發現兒子沒有帶手電筒,這是夏令營經常要用的東西,但她并沒有指出來。小明高高興興地走了。等他回來的時候,媽媽問他:“玩得開心嗎?”小明說:“我的衣服帶少了,而且忘了帶手電筒,這讓我很不方便。”媽媽便開始對兒子進行啟發式的教育,她問:“為什么衣服帶少了?”“你應該先了解一下當地的氣候,再做決定,是嗎?”“是的。”“那手電筒呢?”“老師告訴我們要帶手電筒,可我忙來忙去就忘了。”“怎么才能不忘呢?”“我應該先列一個單子,再對照單子來收拾行李。”這是一個聰明的媽媽,她狠下心,先讓孩子處于一定困境,再讓孩子學會今后避免困境的方法,孩子在錯誤中得到了成長。
競賽法:多和孩子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先讓孩子體驗失敗,再和孩子分析原因,改變方法,最后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當孩子成功后,家長給予積極暗示,如對孩子說“失敗并不可怕”,“你真行”。必要時可以給予孩子獎勵。
角色扮演法:家長先選定某個故事,和孩子一起根據情節進行表演,讓孩子扮演失敗或遭到挫折的角色,家長扮演幫助者的角色。然后,進行角色互換,家長扮演失敗者,孩子扮演幫助者。這樣,孩子既能體驗到挫折感,又能學會戰勝挫折的方法。例如,可以用這樣的故事來演練:有一天,小白兔和小烏龜賽跑,因為小白兔中途睡了一覺,所以輸給了小烏龜,大家都笑話小白兔。小白兔非常難過,嗚嗚地哭了。小山羊聽到了,跑過來安慰小白兔說:“別傷心,事情已經過去了,哭也沒有用。只要你吸取教訓,好好努力,下次一定可以跑贏小烏龜的!”這是故事的主要情節,家長可以和小孩一起,把故事完善、擴充,然后表演。先讓孩子扮演小白兔,家長扮演小山羊,然后再互換。
劣性刺激法:所謂劣性刺激是指令孩子感到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如勞累、饑餓、寒冷、懲罰等,適當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能讓孩子體驗到許多事情并非按自己的意愿進行,克服自我中心傾向。在給予劣性刺激時,家長要“狠狠心”。例如,孩子不吃飯,不要追著他哄著喂,就餓他一次,告訴他過了吃飯時間就不能再吃東西了;孩子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帶孩子出去玩,只要孩子還可以走,就讓他自己走完全程,鼓勵孩子堅持就是勝利。
上述方法遠非“挫折教育”的全部方法,家長還可以不斷創造,關鍵是要有“挫折教育”的意識,謹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圖/孟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