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瑾嘉

最近,小峰峰被托兒所的老師“告狀”:小峰峰經常有事沒事地去“搶”正在玩耍的同伴手中的玩具,弄得小朋友哇哇大哭,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或再把玩具還給小朋友。峰峰的母親沈女士對他講道理,2歲多的的峰峰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可第二天又犯了“老毛病”,沈女士對此很無奈。
恰好有一次,沈女士逗鄰居的孩子玩,也是趁孩子不備時,迅速拿掉其手中的積木,藏在自己的背后,并逗孩子說:“寶寶,積木到哪里去了?”寶寶看看空空的小手,傷心地哭起來。沈女士馬上把積木塞到孩子手中,笑嘻嘻地稱贊:“這孩子真精怪!”然后,滿足地牽上兒子走了。
作為旁觀者的我,馬上推心置腹地提醒:“您兒子是學您的‘樣才被老師‘告狀的!”沈女士愣了幾分鐘后,突然茅塞頓開:“兒子小的時候,我也是用這種方式逗兒子玩的。”沈女士有點后悔地說。
其實,成人逗孩子玩也是門藝術,恰到好處的“逗引”能愉悅成人和孩子,又能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播下良好的、文明的種子。反之,雖然暫時歡愉了成人或孩子,卻不知不覺地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了負面的影響。比如小峰峰模仿母親的行為,造成同伴的反感。如果他能表述,一定也會說是與同伴開開玩笑,是喜歡同伴的表示,老師把他誤解成攻擊性行為是錯的,云云。
如果留心一下,生活中還有類似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逗玩方式。筆者記錄了幾則,以提醒讀者:
▲有的成人在孩子的背后,突然拍一下孩子的頭,然后若無其事地出現在孩子的面前,與該孩子一起尋找“肇事者”取樂。(對這種方式,孩子不會感到高興,只是成人自喜。一旦被孩子識破后模仿,那將成“挑釁、撒謊”的開始。)
▲有的成人喜歡拿男孩子的“小雞雞”取樂。(這也是樂成人不樂孩子的方式。時間久了,會養成孩子玩“小雞雞”的壞習慣。)
▲誘導孩子一定要說某某人壞,否則不給他喜歡的東西。(當然,用這種方式取樂的成人也只 是開玩笑而已,然而用多了,孩子會認為某某人真是壞人了。)
▲有的成人喜歡把該孩子最喜歡的東西藏起來,看孩子發急的樣子取樂。(多用這種方式,會在孩子的心靈投下冷酷的陰影。)
所以,在重視孩子早期教育的今天,不能忽視逗孩子玩這種人人都會的方式的健康性。要有選擇性地沿用傳統的逗玩方式,如:抱起孩子輕輕拍拍,或高高舉起,或原地兜一圈。這種逗玩方式,成人高興,孩子更高興,甚至會記得誰最喜歡他!其次,可以尋找“親子游戲”之類的書籍、信息,以豐富家庭中與孩子一起玩樂的內容。 圖/鄒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