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俗話說,人老心不老。精神上不服老是可以的,但人體的衰老,生理功能的減退畢竟是不可抗拒的。老年人因各臟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例如肝臟重量減輕,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因而影響了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和藥物中毒的可能性也增多,因此,老年人用藥應遵循科學的給藥原則,盡可能地降低其危險性,確保藥物達到既有效又安全的雙重目的。一般來說,老年人用藥有四宜四不宜:
1. 藥物劑量宜小不宜大:藥物經口服后由腸道分解和吸收,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常發生藥物在體內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肝酶活性和腎排泄能力都有下降,使藥物分解變慢,體內蓄積增加,易產生毒副反應。因此,老年人用藥劑量應隨年齡增加而減小。一般來說,60-80歲者,用藥量應為成人量的3/4~4/5;超過80歲者,用藥量為成人量的1/2。
2. 藥物品種宜少不宜多:有些藥物之間存在協同作用,有些存在拮抗作用,若只考慮用藥而不考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造成不良后果。老年人用藥品種越多,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也越多,如阿斯匹林與激素類藥品同用可誘發潰瘍病大出血。何況,老年人記憶力下降,服藥品種多易造成多服、漏服、誤服或忘服,所以,老年人用藥應突出重點,兼顧其他,用藥品種最好不超過3~4種。
3. 用藥療程宜短不宜長:老年人腎功能減退,對藥物和代謝產物的濾過率減少。用藥療程越長,越容易發生藥物蓄積中毒,有時還可能產生成癮性和耐藥性,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可能損傷聽神經而引起耳聾;瀉藥和利尿劑可引起嚴重低血鉀癥;安眠藥久用可產生依賴性等,所以,老年人用藥療程應根據病情以及醫囑合理縮短。
4. 用藥方式宜偏中不宜偏西:根據老年人代謝下降,反應遲緩的生理特點,老年人用藥以中西醫結合為好。對急性病,西藥治標,使疾病能迅速得到控制,而后采用中藥調養,以利于治本;對慢性病,則以中藥治療為主,傳統觀念認為,中藥比西藥作用緩和,副作用少,老年人使用中藥治療更為安全和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