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兵 李校坤
付小兵男,1960年生,解放軍第三○四醫院創傷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員,全軍燒傷研究所副所長兼基礎研究部主任。國家新藥、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評委,中華創傷學會組織修復學組組長、全軍創戰傷學會副主任委員。主編專著3部,參編12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10篇。獲國家、軍隊及國際學術獎9項。
20世紀80年代,以基因重組技術為代表的生物制藥業迅猛發展,不僅給制藥業本身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而且也給相關或相鄰學科與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變革的契機。為美容業也帶來了現代美容觀念的改變與技法上革命性的突破,甚至其所獲得的商業利潤已遠遠超過了這類產品的藥用價值。已有資料證明,藥用類基因重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與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等在美容界的應用,不僅使美容業提出了生物美容甚至基因美容的現代概念,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確切療效。為此,本文僅從生長因子生物學與創面修復(愈合)的角度,就某些基因工程產品(生長因子)應用于美容領域應注意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其目的是有助于人們進一步規范有關因子的應用并期望取得更切實際的效果。
1生物美容在現代醫學美容中的位置美容是一個既古老又新近的問題。現代美容盡管在延續傳統美容理論、技法與藥物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但相對于最廣大的美容人群來講,真正意義上的美容突破則在于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及其相關產品(主要為生長因子及其療法)在美容領域的迅速應用,其重要意義體現在:①改變了傳統觀念,使美容變成一個主動的生物修復過程;②使人們在細胞水平進行美容的愿望變為現實;③高科技知識與產品的應用從整體上提升了美容業的水平。
2現代生物美容的解剖學與生物學基礎盡管人們目前對生物美容的概念與范圍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從作用機理與應用方法上來講,主要是涉及組織的解剖學以及許多基因工程類產品或是從動物臟器與植物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質的生物學及其在機體局部的應用。這樣,相對于傳統的美容以注重美容技法來講,現代生物美容就需要人們對作用部位的解剖特征與某些生物制劑的生物學特性從學術上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比如在美容界一個十分擔心并力圖解決的有關體表可見的瘢痕俗稱"長疤"的問題,看起來十分古老,但卻并沒有被人們真正了解。盡管瘢痕的組織學基礎是真皮成纖維細胞過度生長以及胞外基質的大量沉積,但在預防和治療中有幾方面的現象應值得人們重視,如同樣靠上皮細胞與成纖維細胞進行創面修復,為什么動物創面修復后不形成增生性瘢痕而人類易形成增生性瘢痕;再如同樣是人類,黑種人比黃種、白種人易"長疤";同一個體中,胚胎期一般不"長疤"而成年后易"長疤"。同一成年個體不同部位的長疤概率也不一樣,如手掌、腳掌基本上不"長疤"等。再如人的整個軀體均由我們稱之為皮膚的組織所覆蓋,但不同部位皮膚的解剖學特性以及對生物制劑的反應卻并不完全相同,象面部皮膚與手部皮膚,其表皮角化程度以及細胞的增殖與分裂速度并不完全相同,這樣就決定著它們對某些生物制劑存在反應性不同以及劑量方面的差異。除此之外,由于生物類美容產品具有低含量、高活性、低穩定性等特點,因而深入了解這些基因工程產品的生物學特性對合理應用十分重要。只有深入了解有關EGF、bFGF的一般生物學特性、來源、作用機制、最適PH、應用范圍以及有效活性期等,才能根據不同的美容對象進行合理選擇,合理應用,以達最佳的美容效果。但從目前美容界從業人員現狀來看,除一部分是經過嚴格培養的專家外,大部分是來自基層的普通美容人員,他們雖然進行過相關專業訓練,但大部分主要限于專業技術方面,這些基層從業人員如果不充分全面了解有關現代生物美容的解剖學與生物學基礎,一方面在應用中很難達到現代生物美容應有的效果,同時在整體上也很難提升整個醫學美容業的素質與水平。
3合理應用各種生物制劑的生物學特性生物美容的應用基礎應當是人們對各種基因工程產品的綜合認識與合理應用。一般來講,以EGF與bFGF為代表的生物美容制劑多為多肽或蛋白質,它們在美容制劑中的應用同樣受到其自身生物學特性以及作用環境的限制。
3.1并非所有的基因工程產品均具有美容效果如前所述,現代生物美容的基礎是受美容部位(主要是皮膚)與生物制劑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只有那些能與皮膚細胞上生長因子受體相互作用的因子才具有生物美容的效果。目前國內外已開發成功的EGF、bFGF、轉化生長因子(TGF)、白細胞介素(IL)等生物因子中,有的經證明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而有的因子的療效卻尚在考察之中,有待進一步確定〔2〕。
3.2合理配伍將有助于因子發揮更好的作用幾種生長因子的伍用,相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生物美容的效果是目前生物美容發展的一個潮流,有較大的前景。但必須指出,由于生長因子本身生物學特性(主要是作用機制,最適PH值以及生物活性期的長短等)之間存在的差異,當某些生物因子相互伍用時有的能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有的則可能因因子受體之間的相互競爭而出現拮抗作用。因此,生長因子的協同與拮抗現象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2〕。
3.3注意生長因子劑量與效應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應用生長因子進行生物美容時,應當放棄有關因子越多效果越好的觀點。因為從作用機制來講,生長因子要發揮作用必須與其皮膚上相應受體結合,由于在正常情況(排除受創條件下)皮膚上皮細胞有關因子受體均保持相對恒定,故過量生長因子應用于皮膚,一是造成浪費,增加成本,同時也可能因因子之間對受體的競爭作用反而降低療效。目前,創面修復的藥用生長因子劑量僅為微克(μg)水平,因而作為生物美容的應用劑量應低于此水平。
3.4注意生長因子應用時機的選擇現代生物美容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其間又分為許多不同的作用環節,具體在哪個步聚采用生長因子制劑一是取決于生長因子作用的基礎,即因子作用于相應靶細胞上受體后產生促分裂效應,產生新細胞來代替陳舊、壞死細胞的生物過程,二是不同美容環節的需要,特別是要注意避免與過酸、過堿、酶類以及重金屬鹽合用,以免影響因子活性。因此,合理選擇應用時機對發揮因子的最佳美容效果十分必要。
3.5注意生物美容相關人群的選擇生物美容與其它美容方式(技法)一樣應該有一定的適應人群,因此,是否所有人群均采用生物制劑進行美容尚難定論。從創傷修復角度來講,那些具有明顯瘢痕體質的人群最好慎用,以免由于使用不當造成新的瘢痕。
4警惕與監測生物美容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現代生物美容作為一種高科技知識與技術結合的產物以及高科技產品在實際美容中的應用,和其它高科技項目一樣具有高效益與高風險的特點。就生長因子而言,盡管作為藥用目的的開發已經完成,并證明其安全有效,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這些藥用開發的資料可以完全在美容領域獲得應用。由于一些生長因子在美容界的應用是近幾年的事,在學術上尚缺乏有嚴格對照的有關臨床應用報告以及較長期的隨訪研究,故本著安全有效以及為廣大消費者著想的原則,建議有關制造商以及廣大的應用人員在目前高科技生物美容與基因美容熱的前提下應保持高度清醒的頭腦,密切關注這類因子應用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其目的也是為生物美容更好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3〕。
[參考文獻]
1趙永耀.中國美容的萌發與發展[M].見丁芷林、方彰林主編,美容外科新進展,北京:新時代出版社1994:117~122
2付小兵.生長因子促(抑)創傷修復的臨床應用與展望[J].中華創傷雜志1998;14(6):365
3付小兵,王德文主編.現代創傷修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51~257
收稿日期2000-07-10
編輯/姜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