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到了一輩子要做的事
在廣受歡迎的羅拉博士叩應電臺節目開場白中,羅拉以她一貫毫不留情的方式,高分貝的快速語調,嘲諷批評了社會中她認為不道德、不負責任、有損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各種現象,如學校的性教育、獲得格萊美獎的饒舌歌手、墮胎現象、同性戀等。她好像有一面照妖鏡,還有一把尚方寶劍,秉持上帝的旨意,口誅筆伐絕不留情。
羅拉從小就特別有正義感,是學校里的小小糾察隊員,當她看到小朋友把圖書館的百科全書撕破時,她會跑進校長室去報告;當她看到其他游客參觀古跡,跨越了圍起來的界線時,她氣得快昏倒。即使是54歲,她看到什么不順眼的事,也會立即上前干預。可想而知,能在電臺里接聽全美各地聽眾打電話來請她明斷是非,對她來說簡直如魚得水,她宣稱自己找到了一輩子要做的事。
羅拉的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天主教徒,父母感情不和,時常爭吵。也許這是為什么長大后的羅拉,特別強調父母對孩子的責任。羅拉本來想當科學家,在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理學博士后,開始在南加州大學和培波戴恩大學教書,開了關于人類性學之類的課程,她也取得婚姻家庭輔導執照,執業十幾年。
1975年的某一天,羅拉聽到電臺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離婚好還是守寡好?”她的回答是:“守寡好,因為你不會感到內疚,大家都替你難過,過來陪你并替你煮飯。”她跟主持人的一應一答十分精彩有趣,竟然持續了20分鐘。之后,主持人開始邀請她上節目。幾年后,羅拉有了自己的電臺節目。
是非分明毫不留情
當聽眾打電話進電臺,羅拉的助手們會加以篩選,要求聽眾以某個行為是“對”或“錯”的角度來想他們的難題,而這也是羅拉想要提供的答案。羅拉對每種議題都有強烈的主見和感受,她展現的個人風格是揉合了浮夸、孩子氣的興奮和真誠的同情,她反應迅捷、機智應變,跟聽眾的論戰屢居上風。
對想引誘有夫之婦的人,她毫不客氣地加以指責;當一名婦女以為自己不再愛她的先生時,羅拉勸她回到先生身邊,憑借對孩子共同的愛,建立彼此的橋梁;對一個愛上小姨子的男人,她的忠告是慧劍斬情絲,不要讓這種荒謬的情感繼續發酵。羅拉回答問題總是直截了當,從不遮遮掩掩,有時甚至顯得殘酷無情。她會毫不留情地教訓聽眾:“我在告訴你,你很可恥!”
但羅拉的受歡迎度,卻在她姿態拔高后不斷升高,許多人告訴她,她改變了她們的人生。大眾之所以擁抱羅拉,有人認為是人們喜歡刺激,喜歡聽羅拉無情地剖析別人的疑難雜癥,但是不可否認很多人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她強調勇氣、良心和承諾,摒棄自我沉溺和替自己找借口。她批評美國流行的心理治療分析,常只是讓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而不教他們正視自己的問題。美國人在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解放和“唯我獨尊”文化的浸淫后,很多人迷失于道德的汪洋,面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的亂象,急于找出其中的倫理,使人得到一個能夠心安理得的答案。美國社會越來越需要像羅拉這樣的道德家,而她是非分明的獨特主持風格,深深贏得了聽眾的心。

羅拉旋風刮過全美
20世紀90年代中期,羅拉在美國刮起一股旋風,上了一些雜志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封面,還獲得不少獎章。1997年,她獲得Marconi Radio Award當年的全美聯播人物獎,接著PremiereRadio Networks 花了7150萬美元從SynergyBroadcasting買下她的節目,并給她私人錄音室。她的電臺收聽率,在全美前三名內上上下下,跟另外兩名電臺脫口秀天王:幽默睿智的拉什·林伯格(RushLimbaugh)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霍華德·史特恩(HowardStern)一爭長短。1998年,她成立“羅拉博士基會會”,提倡貞潔、家庭倫理、猶太基督教價值觀,以及保護兒童福利。同年,她獲得以色列頒發的50周年貢獻獎,表彰她對人類的貢獻。
除了電臺節目和專欄,羅拉也經由著作宣揚她的道德觀。她寫了包括《10件讓女人搞亂她們生活的傻事》、《10件讓男人搞亂他們生活的傻事》等10多本書,都是盛極一時的暢銷書。去年秋,派拉蒙電視與她簽約,制作脫口秀節目“羅拉博士”,全美多個電臺聯播。
與同性戀團體大戰
有人視羅拉為英雄,有人批評她是廉價的道德家。羅拉的直率尖銳,替她贏得朋友,也樹立不少敵人,其中最主要的敵人是同性戀團體。
美國社會雖然開放,對同性戀議題仍是涇渭分明,保守右派分子擁護異性婚姻和養育小孩,視同性戀者為異類,而羅拉則在這場爭戰中打前鋒。羅拉與同性戀者之間的爭戰始于1997年5月,當她在專欄里宣稱同性戀是“生理上的錯誤”,同性戀父母不如異性戀父母時,“同性戀者對抗誹謗協會”火冒三丈,要求她立即道歉。但他們的抗議只是火上澆油,羅拉表示同性戀是破壞性的行為,她還在節目中宣讀一位讀者的來信,此人自稱是同性戀者,但在羅拉的感召下最終摒棄同性戀行為。
羅拉與“同性戀者對抗誹謗協會”各執一辭,經過多次會談,仍無法和解。“同性戀者對抗誹謗協會”呼吁全美同性戀者及自由派分子,同聲討伐羅拉,他們舉行示威游行,在報上打筆仗,還成功“勸退”許多支持羅拉節目的廣告廠商,逼得羅拉出面澄清她對同性戀者并無敵意,但“鐵齒”的她堅決不退縮。
號召道德義勇軍
羅拉博士自詡為道德戰士,她年輕時的某些不檢行為,也就成了炒作的話題。1998年11月,有網站以5萬美元向羅拉的昔日情人,買下她23歲時拍的裸照數張,在網絡上公開。羅拉對此的反應是“年輕時,我是我自己的道德標準,那樣的生活方式,于現在看來是令人痛苦的不足。”其他關于她對羅拉迷態度傲慢,或住宿旅館時非常挑剔等報道,也時有所聞。
不論外界風風雨雨,羅拉積極建立她的道德理想國,憑著她的影響,在全美各地感召道德義勇軍,一起為她的信念努力。在羅拉博士網站,可以看到羅拉的“道德關系企業”,其中有一個“行動主義中心”,每個月選出一名值得嘉許的道德戰士。1月份的戰士是愛達荷州的Pat,他成功說服當地公立圖書館改變出借錄像帶給兒童的規則,以免他們有機會接觸黃色錄像帶。羅拉的聲音本來就十分有號召力,現在又有成千上萬的義勇軍加入,看來她的道德理想國還真感動了不少美國人。G(張惠媛)
海外星云 200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