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群

正常情況下孩子差不多從13個月開始獨立學走路。當寶寶離開媽媽的懷抱、獨立邁出人生第一步時,家長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寶寶來,再來一次。”大人總是這樣鼓勵剛剛學走路的孩子。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等到孩子學會了走路,家長卻不知怎么的,總怕孩子多走幾步會累、會生病。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景象:面對搖搖晃晃、走興正濃的孩子,大人會主動湊上前說:“寶寶累了,媽媽抱抱吧。”長時間、高頻率地抱孩子的同時,給了孩子一個環境暗示:抱比走舒服,無形之中孩子的依賴性形成了。如果老是不舍得讓孩子“累”一些,那么到了3~4歲的幼兒期,也就是孩子自己已能自如地行走(除特殊情況)的時候,就很可能會出現孩子動不動就要大人抱的現象。
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走路呢?
科學研究發現:孩子走路時,頭部在上,目光向前,對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以及語言中樞都是一種積極的良性刺激,加上身體和腳的協調運動,使肌肉、骨骼乃至視力等全身組織與器官都得到鍛煉。行走動作是嬰幼兒期動作發展的內容之一,當寶寶開始獨立行走時,步子可能顯得有些僵硬,還可能常跌跤,這是因為寶寶身體各部位的比例同成人不同,導致平衡較差,而且他的肌肉組織不還不能有力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姿勢。這個階段你可以試著讓寶寶光著小腳,腳趾頭抓著地面,腳背拱起,幫助他學習平衡。經過一段時間,可讓寶寶穿上硬底結實的鞋子,便于寶寶的小腳丫抓著鞋底,幫助肌肉的收縮,使腳掌心發育得更為強勁有力。
嬰幼兒獨立行走的好處很多,從初嘗走路的跌跌撞撞到獨自穩步行走的過程中,他逐漸肯定了“自我”,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慢慢地,孩子對其他事情也都會有較強的自信心。
15個月左右的寶寶,基本能在安全區獨立行走,這時候可讓他推小車或拖拉玩具走,有興趣的話不妨設置1-2個障礙,讓他繞道或跨越,并從中體會成功感。若是體質較弱的孩子,平時應盡可能就近散散步。
18個月左右的孩子可以走走小樓梯,時間則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孩子的身體素質,循序漸進地安排路程的長短。
到了20個月,孩子基本上能行走自如了,這一時期,練習行走動作較常用有效的方法是帶著孩子到公園去玩。游玩過程中不管他如何意猶未盡,你也要掌握時間,讓他保持體力,以便走回家(如果家離公園較近的話)。體質較差的孩子則可在出公園門前,先稍稍休息,補充營養,再離開公園。遇到他仍纏著你,要“媽媽抱”的時候,你可以講一講適當的理由:如“如果寶寶自己走的話,下次我再帶你來公園玩……”或“如果寶寶自己走回家的話,我就給你買你最喜歡吃的……”切不可看著他可憐兮兮的小臉慈悲為懷,否則將前功盡棄。如果他走累了,要鼓勵他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看到大人態度那么堅決,附加那些小小的誘惑,數次過后,外出時孩子就會打消要大人抱的念頭,如此,孩子在行走中不僅體質得到了鍛煉,心智也受益匪淺,到了2歲后就可以跟著大人去游蘇杭,爬名山了,你絕對不用擔心會添上一個“小包袱”。在游玩中,還能刺激孩子的感知覺功能的發展,增進食欲,促進新陳代謝,培養他勇敢的精神、開朗的性格,又能為他智力全面發展提供動力。
年輕的父母在孩子初學步的時候,不妨狠狠心,這對孩子對家長都將是受益無窮的事呢。
模特:小寶攝影:趙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