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林茅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游戲與玩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以下簡稱:林)
主持:馨月東方電臺《親親寶貝》節目策劃、制作(以下簡稱:馨)
馨:孩子每天玩著鬧著,非常開心,玩幾乎成了孩子每天生活的全部。那么,玩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么?
林: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讓孩子獲得了自由和快樂。每個孩子出生后,首先進入的是一個游戲、玩樂的世界,這個玩和成人的玩不同,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著他們在玩的世界中成長,別看孩子坐在小凳子上模仿司機在開汽車,或是拿著假的針給娃娃打針,實際都是參與了想像的活動,孩子在這樣的活動游戲中獲得了滿足,學習了許多東西,滿足了童年時期身心發展的需要。
馨: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成人該尊重、支持孩子的玩和游戲,但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太愛玩,貪玩會影響了今后的學習。
林:有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好孩子是不玩的”,“玩多了會影響學習”,似乎孩子的學習只局限于老師、家長對他的教育,于是他排斥、反對孩子在玩中學習,這就限制了孩子自發的生存狀態和學習能力,把孩子當成大人,剝奪了孩子的天性和玩的權利,這種觀點和做法顯然是不正確的,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害無益。
當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才會開心。比如孩子在騎自行車,他會騎了,他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他才會滿足、開心;對于孩子來說,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玩是一種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馨:如果成年人都能理解孩子是在玩中認識世界、學習知識和技能而增長本領的,我們的許多困惑和不滿也就不復存在了。
林:玩是一種自由自在、自主自愿的活動,其實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也必須遵守游戲規則,與同伴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游戲,否則就玩不下去了。孩子對游戲的態度,和我們成人對待工作的態度一樣,非常認真,全心全意地投入進去。有些游戲專門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開發創造力。比如搭積木,孩子為了將一塊塊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一座房子,必須耐心地一點點完成,玩上半天都不會覺得累。這些游戲培養了孩子的智能、才能和個性,對孩子將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馨:孩子們也期待著我們成人對孩子游戲的態度有所轉變。
林:是的,新的兒童觀把孩子當成真正獨立的人,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權利,新的教育觀要求促進孩子素質的全面提高,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孩子們期待著從父母、老師的“不許多玩”的壓力下釋放出來。
和成人的游戲一樣,孩子的游戲也有好有壞,對孩子的影響也有正有負。一個好的游戲,孩子一定喜歡,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也能獲得快樂的體驗,促進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游戲是否合適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6歲孩子可以玩的游戲對3歲的孩子來說也許并不適合。而賭博、暴力等游戲對孩子有百害無一利。除了游戲的內容、形式外,還要看游戲的時間、地點是否合適,比如孩子喜歡騎車、滑輪,但在馬路上玩就非常危險。
馨:關心孩子喜歡玩什么,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與孩子一起玩耍是家長應盡的責任。
林: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我提幾點建議:
1)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玩。不要固定玩的模式,比如:一個游戲是把小東西放在盒子里,這里放多,那里放少,搖一搖,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你一定要讓孩子動腦筋,用他的方式去玩,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要讓他自己產生對游戲和玩具的主動性。
2)耐心地觀察孩子玩,看他是怎么玩的,發現他好的玩法,適當地鼓勵他。也要耐心地等待他,讓他慢慢地去做,在游戲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3)經常帶孩子出去玩:比如帶孩子去公園,不要把他拴在身邊,而應讓他與同齡小朋友一起交往,與其他孩子合作做游戲,增加他們的社會化經驗,鼓勵孩子在游戲中學習交往方式。(照片模特:楊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