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邊

每次在與家長們的促膝相談中,大家反映最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什么是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沒有具體標志?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發現那些不健康的現象呢?
從專業上講,人的心理健康只有相對標志,沒有絕對界線,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區別。兒童處在迅速發展時期,心理健康的標志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智力符合常態。心理健康的兒童智力是正常的,多數孩子的智商(IQ)在85-115分之間。他們能夠適應一定的學習生活,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天才兒童的記憶力極強,對事物觀察細致,想象力豐富,才智超群,有獨立的、獨創的、機敏的、充滿活力的人格特征,識字多,學會說話早;智力低下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常常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與學習,心理壓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和護理。只要防護與訓練工作做得及時,那些輕度智力低下的兒童可逐步適應社會生活與學習,達到心理健康狀態。兒童正處在智力的迅速發展時期,為他們做智力測驗,要考慮智力的年齡標準和發展效應,防治濫貼“標簽”現象。
二是情緒穩定而愉快。心理健康的兒童以積極的情緒表現為主,充滿了喜悅與歡樂,這樣的情緒有助于提高活動的效率,多會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表揚與稱贊,而積極的情緒又得以強化,使孩子進入良性循環。兒童也有喜、怒、哀、樂,健康的孩子還會出現短時的消極情緒,如在受到教師的批評或家長的懲罰時會表現出哭鬧、委屈等,這些情緒表現有助于他們不滿情緒的發泄,有助于維護心理健康水平。但消極的情緒如果表現得太過分,太頻繁,如焦慮、恐懼、強迫、抑郁等情緒反復出現,就難以稱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兒童的情緒處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由沖動性和易變性發展為自我調節不斷加強,情緒穩定性日益提高。因此,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情緒保健,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情緒外部條件,讓他們的各種情緒都有適當的表現機會,并注意引導他們逐步學會用理智控制情緒,變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
三是意志健全與行為協調。心理健康的兒童3歲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現,能初步借助言語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出現獨立行動的愿望。3歲后,意志品質中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得以發展,但總的說來,發展有限。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難,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為表現上前后矛盾,思維混亂,行為反應變化無常,為一點小事可以大發脾氣,或是對強烈的刺激反應淡漠。因此,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自制能力,并訓練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與習慣,學會對生活環境中各類刺激正確應對與反應。
四是性格與自我意識良好。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本質的表現,而自我意識在性格的形成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兒童性格相對穩定,開朗、熱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識上,開始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自尊感在發展,尋求獨立性,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性格發展不良,表現出膽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兒童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注意從小培養,尤其在自我意識方面,要讓他們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多給他們成功的機會,以增進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五是人際交往和諧。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他們與家長、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于與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教師,待人慷慨與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于集體,與人格格不入。兒童的人際關系雖簡單,但交往的技能較差,需要逐步地教育和訓練。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讓孩子們在游戲活動過程中交流思想與情感,遵守活動規則,學會一定的交往技能。
圖/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