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華

由于醫生總是與身體不舒服、用壓舌板檢查口腔、打針、輸液等不愉快的事兒聯系在一起,所以有過幾次生病經驗的孩子會怕到醫院、怕見白大褂的人。父母頭疼的是每次到醫院,總是要花不少力氣安撫躁動不安的孩子。如何讓孩子對醫生和醫院減少些恐懼呢?
平時不要用醫生嚇唬孩子。有些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常說:“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醫生那里去,讓他給你打一針?!边@其實是在培養孩子對醫生的恐懼,讓孩子把醫生和某種懲罰聯系在一起。
提前做解釋和說明。在帶兩三歲以上的孩子去醫院之前,可以先給孩子說明要去醫院看病,可能會有些什么檢查,并特別說明他(她)的配合對治好病很重要。孩子有了心理準備,配合度一般較高。如果孩子怕打預防針,每次打預防針、免疫接種前向孩子解釋是打什么針、目的是什么;可以把發明疫苗的故事講給孩子聽。這種了解能幫助孩子克服對打針的恐懼。有時孩子心愛的玩具對孩子的情緒能起到調節作用,可以在準備到醫院去時讓孩子自己挑選一兩種心愛玩具陪伴他。在醫院時不時讓孩子照顧一下玩具娃娃,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放松其情緒。
“我來當醫生”。孩子最能接受的理解形式就是玩。通過扮演醫生的游戲,能較有效地幫助孩子克服對醫生的恐懼心理。游戲準備的道具包括:白帽子(可用大的白手絹疊出來,或把白色太陽帽剪去長帽沿)、白大褂(大人的一件白色舊衣服)、聽診器(在醫藥商店有賣,買回后既可以給孩子做玩具,也可以做為家庭醫療器械,或購買玩具性質的卡通聽筒)、一次性注射器(如孩子較小,為安全起見要拔掉針頭)、幾只干凈的小瓶子、大瓶子、皮尺、健康體重秤等。
游戲的內容包括孩子們輪流扮演醫生和病人角色,看病內容包括稱體重、量身長、聽心跳、打針、吃藥,也可以讓孩子給他(她)的玩具病人看病,看完病后讓孩子評價小病人的表現。如孩子邀請父母參與游戲,父母可以扮演一個不合作的病人,又哭又鬧,看“小醫生”如何處置。經過這樣的游戲,孩子都對看病的接受程度會高一些,并對醫生采取較為合作的態度。
對孩子在治療過程中所遭受的痛苦表示同感。孩子在打針、輸液或其它治療時,常會叫:“好痛呀!好痛呀!”很多父母會慌忙安慰:“不痛不痛!”孩子覺得父母一點兒都不理解他,會哭得更厲害了。父母不妨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同感,用沉著冷靜的語調告訴孩子:“對,這是有點痛,醫生每次給我打針,我也會覺得痛。你覺得很痛嗎?”孩子可能會說:“很痛”。父母可以讓孩子比較:“你覺得比上一次輸液扎針還痛嗎?”在對話過程中,孩子會漸漸平靜下來,而且孩子會覺得父母理解他正在經歷的痛苦,這會讓他心里感到好受多了。一味要求孩子勇敢并不現實,甚至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覺得哭一下就沒有那么痛了,你就哭吧!”這么一說孩子反而會有節制的。
有些孩子不光是對治療過程中的痛非常敏感、害怕,在日常生活中,對小傷小痛也會叫痛、在意,如果不是嬌氣,就要注意觀察是否還有其他方面和同齡孩子不一樣,必要的時候可進行心理或醫學篩查,看是否有可能是由感覺統合失調等原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