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特勤團--反恐怖的絕密部隊
澳大利亞特勤團即該國的反恐怖特種作戰部隊,是一支世界上組建時間比較早的部隊,也是一支久經考驗的特種作戰部隊。
20世紀50年代初,澳大利亞空軍仿照當時英國第22特別空勤團的模式成立了第一特種勤務連,專門承擔一般部隊難以勝任的重要作戰任務。1960年,這個特種連的部分隊員被編入"王室澳大利亞團",改編成一般的步兵部隊。到了1964年,澳大利亞政府根據當時非常迫切的軍事需要,又將這個特種部隊重新獨立出來,并將其編制進行大幅度擴充,正式命名為澳大利亞空軍特種勤務團,本部設在澳大利亞佩恩附近的斯旺伯恩。當時部隊的設置情況是,總部設一個指揮部,3個"佩刀"的特種勤務連隊,另有若干個作戰支援分隊。在1966~1971年間,有3支空軍特勤隊赴越南戰場作戰,越戰結束后不再執行任務,外界對其知之甚少。
1979年,以該部隊為基本軍事力量,澳大利亞政府正式組建了反恐怖特種作戰分隊,這就是澳大利亞軍事史上第一支正式的反恐怖作戰部隊。這支反恐怖特種作戰部隊在調遣使用上,歸澳大利亞政府特別委派的部長通過設在堪培拉的國家安全服務協調指揮中心直接指揮調用,實行專線直屬調動,管理非常嚴格,組織極其嚴密。反恐怖特種作戰部隊的成員主要是從現役軍人中選拔,而且遵循個人自愿的原則。選拔的條件是,要求所有參選的隊員具有非常好的身體素質,有極強的身體忍耐力,并能熟練地使用各種常規武器。經過極其嚴格的考試和考核后,達到規定標準并合格的隊員方能入選,進入該部隊的模擬訓練中心進行近似實戰的長期訓練,最終成為軍事技能全面的反恐怖特種作戰隊員。
澳大利亞反恐怖特種作戰部隊配備的主要武器有比利時勃朗寧9mm大威力手槍,德國MP59mm系列沖鋒槍,美國M16A25.56mm突擊步槍;澳大利亞F885.56mm突擊步槍,帕克M827.62mm狙擊步槍等。近年來,隨著反恐怖形勢的需要,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增強該部隊的作戰和突擊能力,又投入大量軍費為他們配備了更為先進的美式、俄式武器,并裝備了極為先進的通信聯絡裝置。同時,澳大利亞政府為提高該特種作戰部隊的作戰能力,還經常派遣大批的部隊骨干成員到美國、俄國、英國等具有較強反恐怖實力和經驗的國家,與這些國家的反恐怖部隊進行合作和訓練,大大增進了這支特種作戰部隊處理恐怖事件的經驗和打擊恐怖勢力的實戰能力。
加拿大特勤部隊--反恐怖部隊中的"黑馬"
加拿大的特種作戰部隊,又稱為特勤部隊,它隸屬于北約,被看作是加拿大海空混合運輸旅的一部分。在北約成員國中,該部隊主要負責防衛挪威以北地區,在加拿大國內則主要側重于極北地區,并且負責在該地區組織特殊救援小組,處理民間的各種緊急事故。
加拿大特種作戰部隊的核心是空降團,也是加拿大武裝力量中的精銳之師。該空降團是1942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第一傘兵營,后來又成立了第二傘兵營,隨后成為加拿大的第一特勤部隊。這支部隊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1968年,20多年來始終保持著一種"低調"狀態。在單位建制上,加拿大的特種作戰部隊開始時只保持著一個輕裝旅,包括一個武裝團,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空降團。如果遇有特種戰斗任務,或者是出現了恐怖事件,加拿大軍方會立即派遣一個空降炮兵團、一個工兵團和一個通信中隊給予支援。空降團本身又包括了3支突擊隊,各隊的規模和組織形式與我國軍隊中的連一級相當。第一突擊隊以講法語為主,第二突擊隊以講英語為主,第三突擊隊則混合了兩種語言。空降團使用的武器有美制M16A1步槍及兩種英制武器(即C19mm沖鋒槍,此槍彈匣容彈量30發,并配有刺刀。另一武器是C1A1自動步槍);小分隊裝配的武器是C2A1(重槍管)步槍。在著裝上,軍官所穿的制服為深綠色,并佩戴金色臂章。一般士兵的戰斗服是美軍式樣,配有頭盔,士官軍服與士兵的略有區分。
由于這支部隊是特種空降作戰部隊,
屬空軍,其成員均須經過高難度、高強度、高質量的跳傘技術考核,但也有少部分成員未通過考核。為示區別,跳傘合格者所佩勛章,其上楓葉為白色,不合格者所佩的勛章楓葉則為紅色。所有特種作戰分隊統一佩戴紅色貝雷帽,在執行特殊作戰勤務時,部隊的所有成員都佩戴有翼劍的標志,并在胳膊上掛有"我們敢"的箴言臂章。
(編輯/王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