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宇
名詞:洗錢
“洗錢”,英文是money laundrying。它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黑手黨的一個金融專家購買了一臺投幣式洗衣機,開了一個洗衣店。在每天晚上計算當天的洗衣收入時,他把其他非法所得的贓款加入其中,再向稅務官申報納稅,扣去其應繳的稅款外,剩下的非法得來的錢財就成了他的合法收入。這就是“洗錢”一詞的來歷。
洗錢,簡單地說,就是將從事犯罪所得或進行非法交易的贓款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中轉,掩蓋其非法性質和來源,使之以合法的身份進入流通市場。這里的犯罪活動包括販毒、綁票、勒索、恐怖活動、走私、偷稅逃稅等。
2000年10月,加拿大皇家騎警和美國海關在加拿大溫哥華共同主辦召開了“太平洋周邊地區打擊洗錢及金融犯罪會議”。本次會議把洗錢犯罪涉及的非法所得來源不斷擴大,并且把犯罪收益洗為合法收入這一模式擴大到:1、把合法資金洗成黑錢以用于非法用途,如把銀行貸款通過洗錢而用于走私。2、把一種合法的資金洗成另一種表面也合法的資金,如把國有資產通過洗錢轉移到個人賬戶以達到侵占的目的(即洗錢本身就成為犯罪過程)。3、把合法收入通過洗錢逃避監管,如外資企業把合法收入通過洗錢轉移到境外。
打劫政府腰包
近幾年國內資金的不斷外逃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洗錢已成為國人處理非法資本的慣用手段,而國人對“洗錢”已由開始的懵懂變為不少人熟練掌握并運用的轉移非法所得的手段。
國際上計算資本外逃的最普遍方式就是中國貿易順差加資本凈流入與中國外匯儲備總額增加部分的差值。但是這一差值常常被理解為誤差或是遺漏。有報道稱,每年我國國際收支統計中這一“誤差與遺漏”有100~200億美元,多年累計下來,我國已有過千億美元的資金外流,一些經濟學家估計的數字還要更高。
實際上,資本外逃的目的在于將非法獲得的巨額收入“洗干凈”后成為合法的個人所得,因此這部分巨額資本也成為洗錢活動的對象之一。在流到境外進行一番“漂白”之后,這些資金又可大搖大擺地以“合法的”、外資的身份回流國內。
曾經在華盛頓布魯金斯擔任三年訪問學者的貝克說,“這一數字僅僅代表了被竊取的政府金庫的部分。更多的資金流出則是沒有記錄在案的進出口交易。通過虛報價格流出中國的資金數量非常之大。”另外,國內公司虛報母公司同海外子公司之間的交易是掩蓋資本外逃的另一普遍手法。
逃稅也好,腐敗也罷,這種非法的資本外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危害是巨大的。扶貧、失業救濟、國企脫困……當政府的錢袋不很充實的時候,資本的外流無疑是一種“打劫”。
洗錢的學問
國內以研究隱形經濟著稱的黃葦町指出,中國的洗錢是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誕生的。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利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通過身份轉換來洗錢,是這種新型“洗錢”的重要途徑。
中國的洗錢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先撈后洗;二是邊撈邊洗;三是連撈帶洗。公職人員大量貪污受賄后,通過自己或家人創辦公司轉移“黑錢”。這種轉移的過程“洗”的痕跡不是很明顯。但在跨國洗錢中,“洗”的過程卻大有學問。利用各種門路將“黑錢”轉移到國外后,通過創立空殼公司的辦法把黑錢洗白,或者通過套匯騙匯實行資本外逃,個人占有,然后冒充外資流回國內來投資增值。
然而,將黑錢“洗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在洗錢過程中,贓款被代理人或洗錢集團吞沒一半甚至大半的情況很常見。據了解,為了把錢洗白,設立空殼公司,編造假財務報表,虛報營業額和利潤,代價是在沒有任何營業活動和收入的情況下,不斷繳納各種稅收和保險。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稅率高達40%以上,企業所得稅也達25%以上。據悉,成克杰4000萬贓款中,幫其洗錢者收取了1000萬元。因此,這些贓款即使通過各種途徑能夠收回,損失也是巨大的。
“去香港洗錢”
據報道,過去三年,香港的“外國直接投資”從1998年的147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40億美元,然后突然竄升到去年的643億美元。有金融分析家認為,這筆錢中的相當大一部分來自內地人,他們通過在香港的自有產業進行洗錢,使其成為合法的財產收入。
也有香港學者認為,逃稅是中國大陸大量資金進出香港的重要原因:非法資本外逃幾乎都是由于逃稅。向海外轉移資金的最常見方式就是虛報進出口價格,收益部分進入外國銀行賬戶。
香港背靠中國內地,資本可自由流通的優勢不僅吸引了內地的大批商人,也引來了許多腐敗分子。“去香港洗錢”成為內地腐敗分子轉移其非法收入的首選。據報道,香港過去四年來調查了近3000宗洗錢案件,但僅僅有49例被判有罪。
一位參與洗錢調查的香港資深警官認為,根據現行法律,幾乎沒有辦法指控,更不用說懲罰那些處理可疑資金流動的律師、會計師和銀行家。盡管政府做出努力,當地立法機構卻幾乎一致地拒絕制訂更為嚴厲的法律,他們擔心會因此把那些疏忽大意或者上當的銀行家或者會計師送進監獄。
政府該怎么辦?
中國雖然早在1989年就已加入“聯合國禁毒公約”,承擔了將洗錢在國內立法中規定為犯罪并予以處罰的國際義務,并于1997年將“洗錢罪”正式寫入新《刑法》,但是國內洗錢的范圍顯然已超出了刑法中的規定:“毒品、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的違法所得”。現在“洗錢”的含義范圍已從最初的販毒、走私軍火發展到包含貪污以及偷稅漏稅等等非法手段獲得的資金。
盡管國家在法律中規定了“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以遏制貪污受賄,但是洗錢活動的猖獗使許多“不明財產”在經過一番清洗之后,堂而皇之地進入貪污者的口袋。而且資金一旦離境進入外國銀行賬戶就獲得新“國籍”,在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時,再返回國內,但可以享受給予外國投資者的稅收和其它優惠。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全球的“黑錢”經過慢慢累積的結果,至今已達1兆億美元,且每年還在不斷增加1000億!報道顯示,全世界每年洗錢金額已高達4000億美元,相當于貿易總額的8%,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
一般而言,銀行等金融機構是洗錢的首選場所,往往被動或主動地扮演不光彩的“洗衣機”角色。近年來,在各國金融中心和境外市場,洗錢活動十分猖獗。各國政府和公眾對各大銀行反洗錢措施不力多有微詞。
國際商會(ICC)防止商業犯罪處行政主管艾立克·艾倫先生曾就這一問題向中國提出警告:洗錢的方式很多,盡管中國有外匯管制,但如果犯罪分子利用進出口信用證洗錢,仍可達到目的。現在,許多國家都為避免洗錢而制訂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假如中國在這方面不加緊行動,犯罪集團就會尋找到這里洗錢,使中國經濟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其實,中國政府也曾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試圖通過大張旗鼓地打擊走私和逃匯,遏制非法資金外流。
問題還在于,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非常配合資本外逃,這不是中國政府自己能夠解決的。而且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非常習慣于這種資金流入,在某種程度上還依賴它。因此,對于許多國家和地區而言,不愿意解決,甚至不愿意承認發展中國家洗錢活動和資本外逃問題并不奇怪。但是,這種消極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對于打擊洗錢活動缺乏熱情。
盡管如此,中國政府的反洗錢行動必須繼續。因為它的“中國特色”,也因為它造成的巨大損失,更因為大量的資金外逃已對國內經濟構成威脅。
實際上,政府一直在積極地采取各種措施以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去年在國內開始實施的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以及近幾年陸續出臺的一系列針對反洗錢活動的配套措施:如納稅申報制度、《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商業銀行法》、《人民銀行法》以及《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等,都為實施反“洗錢”做了重要鋪墊。鋪墊既然已有,關鍵便是政府
對這些已出臺的措施的執行力度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