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淑華

小紅、小寶和小丫3個還沒有上學的小朋友在外面一起玩耍,一會兒小丫開始騎小寶剛剛騎來的自行車。小寶看見后將自行車奪了過來,小丫大聲哭了起來。這時小紅對小寶說:“你現在不是沒騎嗎?借給小丫騎吧!”小紅邊說邊扶起摔倒的小丫,為小丫拍去身上的土,然后對小丫說:“要騎別人的車,應該和別人打個招呼才對。”雖然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3個孩子當中小丫看上去軟弱了點,小寶是一個不會體諒和關心別人的孩子,而小紅是一個富有利他精神、有主見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利他精神呢?從小的方面來說利他就是用自己的榜樣、力量和影響去關心人、愛護人,即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出發,提倡和呼喚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利他行為是相互理解、處理好人際關系的第一步。
學前兒童也有同情心
利他之心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出生后通過各種各樣的經歷和訓練培養起來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行為舉止時時受到周圍人和事的影響,利他之心也不例外。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關心、積極的評價和尊重。學齡前兒童對周圍人痛苦的體驗已有最初的同情性,這就是“利他”的雛形,如小朋友摔倒了,哭了,他們會扶他起來安慰一番。孩子還可以通過內心的體驗與人交往,如可以表現出高興、害臊、抱怨和難過等,但是童年期孩子的利他情感體驗不深,心境變化也比較快,容易出現激情狀態,如兩個小朋友無論玩得多么好,可能為了一點點小矛盾就會向老師告狀,甚至相持不下,但是他們不記仇,一會兒又和好如初。另外,當孩子之間產生沖突時,家長和老師應啟發引導孩子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孩子想一想,小朋友的錯誤是否是無心之過?如小朋友撞到你,是不是因為他跑得太快,沒有看到你?通過分析,讓孩子慢慢養成能覺察別人的心情,能站在別人的位置與角度,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的良好品質。
讓孩子用行動和語言表達愛人之心
近些年來,由于家庭結構日益核心化,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受“四二一”大家庭成員的百般呵護,孩子得到的關愛實在太多,而引導他們去付出關心和愛的機會和措施又太少,所以不少孩子并不懂得“利他”。
其實,從幼兒時期起就應該在平時點滴的小事情中培養孩子的愛他人之心。我大女兒兩歲時,有一次給她拿餅干吃,在給她時我掰了一小半,給她一大半,她不肯拿,她一定要全給,不給她就坐地上哭,我沒有理她將餅干拿回來全部吃了。等她不哭了我就把她抱過來告訴她,有東西不能自己獨吃獨占,應該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這樣的情況經歷兩三次,以后,凡是她吃東西都要先讓爸爸媽媽吃,我們也意思意思吃上一兩口。上學后她常常拿家里的東西幫助小伙伴,為此她也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現在她研究生畢業當了大學老師,也當母親了,她常說:“我的父母給了我自信,給了我做人的道理和準則,使我受益匪淺,我也要這樣教育我的兒子。”年輕父母應該在孩子剛剛懂事時,以“行”和“理”兼顧的形式引導孩子養成“大家分享才快樂”的習慣。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關心別人并為孩子創造機會,如讓孩子在家中做如掃地、抹桌子、撿小菜、端茶水、整理自己的床鋪等力所能及的事;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在家中有人病了,教孩子說一些體貼的話;家庭成員之間多使用愛的語言,如“您辛苦了”,“別急,我來幫您”之類,給孩子創造愛的氛圍。當孩子用語言或行動去體驗愛別人之心時,父母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適當的表揚,使孩子在“賞識教育”中成長。
父母是利他行為的榜樣
培養孩子的利他精神需要父母的熏陶和榜樣的示范。年輕父母要以自己關懷長輩和他人的行為去感染子女,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強和視野的擴大,可以將孩子的愛心引導到更高的境界,如給孩子講貧窮地區兒童的故事,嘗試用零花錢給災區人民捐款等等。(攝影/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