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格加

卓尼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縣境轄地5420平方公里,居民以藏族為主,共有藏、漢、土族人口8萬多。卓尼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有著悠久歷史、積淀著豐富濃郁的民間文化遺產,匯集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民間文化。
由于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的差異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所從事的勞動和長期遺留下來的習慣,藏族婦女的服飾有著較大的差別,形成了獨自各有的特色。
分布于兆河沿岸的卡車、術布、扎古錄、刀告、阿子灘等鄉的藏族婦女被稱為“鈕子頭”或稱“鈕子頭婆”,可能是因為她們的飾物中金屬鈕子較多吧。
按照傳統習俗,每當姑娘出嫁或者招贅入門時,選擇良辰吉日,從本村沙尼(近親,當地漢語稱親房)中請來兩名已婚婦女給即將成婚的姑娘“上頭”,即梳辮子戴頭飾。這可是件繁雜細致的工作。梳妝時,從頭頂至腦后把頭發左右分開,把兩根一丈左右的羊皮條各辮進一根辮子里,羊皮條上釘著大約200多個銀、銅質的圓鈕子,其中20多個稍大些的銀鈕子上鑲嵌著紅綠色珊瑚翡翠。銀鈕子下面接連縫綴著60-80顆蠶豆大小的銅鈕子,一直到辮稍。銅鈕子一個接一個排成金燦燦兩行,長長的可以拖到地上。為了減輕頭發的負重和便于行動,把拖到地下的兩串鈕辮子折成幾環掛在插瑪(銀腰帶)上。在腰帶上面稍長處用“考冒”或“苦木”(意為圓盤)把兩根辮子平行連接在一起,起到基本固定、防止左右分離甩動的作用。
“考冒”是用寬二寸長三寸的皮塊做成,表面上鑲嵌著8個珊瑚,縫綴成橢圓形,中間一顆較大,周圍七顆小的。耳部兩側遮額角的辮子根部兩邊各系一個碗口大的阿龍(耳環),阿龍的前向鑲著3顆珊瑚,表面還雕刻著花紋。
鈕子婆戴的耳墜形狀優雅奇特,像兩個大大的問號,上端為半圓形耳環,下端銀柄上串連著兩三顆圓柱體的紅、綠翡翠,制作極其精巧,最大的耳墜約五寸長。
腰上系的銀腰帶很有講究,最好的是牛皮做的,上面鑲著10-15個專門加工的缽形銀泡釘。銀泡釘的直徑約兩寸,比銀元稍大一點,表面鑄有“偌布嘎其”即珍珠喜旋圖等花紋和圖案,有的直接把銀元鑲在皮帶上。皮帶寬約3寸,左面接口處用5寸多長的黃銅包頭,上面嵌著5-7個大珊瑚或者10-12個較小的珊瑚和翡翠。
與腰帶配套的飾物則是銀奶鉤。同其他藏區一樣,奶鉤本為擠奶時掛桶用的,后來演變為裝飾品,而且制作得越來越精美,價值也越來越昂貴。這種裝飾品由上端的圓形底盤和下墜的奶鉤組成。底盤有碗口大,表面鑄有彩色花紋和圖案,中間嵌一顆大珊瑚或翡翠。奶鉤的底層為兩寸多寬的皮子,用銀子或黃銅包裹,上面鑲嵌5顆以上的大珊瑚、翡翠。
鈕子頭服裝接近于安多藏區,但在邊飾的色澤上有明顯的差別。她們冬穿皮襖夏穿袢襖,皮襖不掛面,領子用花十字紋氆氌裝飾,袖口、下擺、襟邊均用黑、綠或藍、綠色綢緞做邊飾。她們把這種皮襖稱為“雙邊皮襖”。袢襖是用毛呢、綢緞、斜紋布等面料縫制,內掛布里,領子仍用花十字紋氆氌裝飾,袖口、下擺、襟邊用紅、綠、藍色或紅、綠、黑色綢緞為邊飾,人們習慣把它稱為“三邊袢襖”。已婚年輕婦女喜穿藏藍色邊飾的,年齡較大的則穿黑色單邊或無邊飾的袢襖。
鈕子頭婦女無論年齡大小,平時都愛穿自織的白褐子考斗(馬夾),足蹬短鼻長腰藏靴,當地漢語為“落堤”。靴腰用十字花紋氆氌或墨綠色印花氆氌做面,里子是自織的羊毛褐子。靴幫用黑色熟牛皮做成,靴尖上翹并向里卷曲,呈短鼻形,靴底為單層生牛皮,靴內墊青稞草,常換既干燥又暖和。
卓尼的鈕子頭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當地民間傳說,這種古老的頭飾是魔女頭飾,但無論如何,如今它已作為卓尼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藏民族的審美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