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喹是常用的抗瘧藥,主要作用于瘧原蟲紅細胞內的裂殖體,能有效地控制瘧疾的發(fā)作,效力強,作用快而持久,在48~72小時內,血中瘧原蟲即可消失。一般地講,氯喹的不良反應較少,常見的有頭痛、頭暈、胃腸道反應、耳鳴、煩躁、皮膚瘙癢等,而像李老太這樣皮膚變藍的情況卻十分罕見。
眾所周知,人的血液是紅色的,那是因為紅細胞中含有大量血紅蛋白。血液循環(huán)到肺部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成為氧合血紅蛋白,血液就呈鮮紅色,然后循環(huán)到全身各處,將氧輸送給每一個細胞,同時接受了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于是血液就變?yōu)榘导t色;繼而再循環(huán)到肺部,排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氧氣,血液就又變成鮮紅色了。
健康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男性為12~16克,女性為11~15克,若低于這個標準,就是貧血,含量愈低,貧血愈重,此時血液就呈淡紅色。病人面色蒼白,口唇無華。
重度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由于缺氧,血液中的氧合血紅蛋白降低,還原血紅蛋白增高。當還原血紅蛋白升高到5克/100毫升血液時,血液就變成暗紫色。此時病人皮膚粘膜出現紫紺,正因為如此,肺源性心臟病被稱為“黑色心臟病”。
煤氣中毒病人的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成碳氧血紅蛋白,失去了攜氧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當碳氧血紅蛋白達到30~40%時,血液就呈櫻桃紅色,病人的皮膚粘膜均呈櫻桃紅色,尤以顏面、前胸和大腿內側明顯。
假若血液里含的不是血紅蛋白,而是血藍蛋白,那么血液的顏色就呈藍色。大多數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如蝦、蟹、蚌、蝸牛等,其血內含的就是這種蛋白。生物學家研究指出,血藍蛋白與血紅蛋白的根本區(qū)別是用二價銅離子代替了二價鐵離子。其實這種血只是一種“血淋巴”,充斥于體腔中或循環(huán)系統里。因其功能是輸送氧氣,維持生命,與哺乳動物血液的功能一樣,所以也稱為血液。
還有些海生動物,其血中載氧體是釩絡合物,這種“血液”就呈現出綠色。
美國血液學專家麥迪森加在肯塔基州的一個偏僻山區(qū),發(fā)現了一批藍色皮膚的人。開始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以為是“天外來客”呢!經過調查研究才知道,這一家族約有200人,他們的遠祖于1800年在法國出生,長大后移居美國,在肯塔基州偏遠的山區(qū)落戶。后來這位藍皮膚的遠祖娶了一個和他相似的妻子,從此以后,他們后代的膚色也是藍色的。因族內通婚,現在“藍血人”已繁衍到200人。進一步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血液中缺少一種特殊的酶,以致血液和皮膚變?yōu)樗{色。用一種藥物——亞甲藍靜脈注射,能使血液由藍色變?yōu)闇\紅,皮膚也變成粉紅,但在藥效過后,又恢復原狀。專家指出,藍血人和正常人的各種功能都相同,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壽命還能超過正常人。
目前,專家們正在進一步研究,以揭示藍血的奧秘,這對于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血液學等皆有重要意義。至于哈爾濱的那位老太,醫(yī)生們初步斷定是氯喹的副作用,可能是氯喹進入血液后,令血液發(fā)生了某種變化,不是什么疾病,即使不治療,皮膚的藍色也會在一段時間后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