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的村婦李洪芳直到35歲時才負氣到外面去打工,當時她的身上只有五元錢……
脫胎換骨,拾荒女成了“法人代表”
22年前,35歲的李洪芳和丈夫大吵了一架后,從雞舍里抓了一只老母雞到集市上買了,換得5元錢,登上了江蘇高港開往上海的輪船。
李洪芳出生在江蘇大豐縣大橋鎮寧港村,因為家境貧窮,她只念到小學三年級就輟學在家務農。成家后的李洪芳不甘心丈夫總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聊以自慰。“一年苦到頭,沒錢買火油(煤油)”的日子受夠了,總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改變窘迫的家境。她聽說上海遍地黃金,是個賺錢的好地方,便丟下5歲和9歲的女兒,選擇外出打工這一條道。兩天后,當李洪芳躊躇滿志地在上海十六鋪碼頭上了岸,兜里僅剩下2元5角錢了。她饑腸轆轆地走到一家面館前,一看價目表,伸進褲袋的手又抽了回來。“還是忍了吧,兩塊五角錢就是一天吃一頓面條,也維持不了幾天的。”
白天,李洪芳操著一口濃重的蘇北口音到一家家飯館、工廠去找工作。人家見她蓬頭垢面的,又聽不懂她嘰哩咕嚕的說個啥,都厭煩地像打發叫化子一樣把她趕走了。到了晚上,她只好到橋洞或商店的走廊里,將隨身攜帶的幾件衣服攤在地上,和衣而睡。三天過去了,找工作的事仍然沒有著落。李洪芳孤苦伶仃地徘徊在黃浦江畔,百感交集。她真的想一頭栽到黃浦江里去。可轉念一想,真的這樣死了,豈不太窩囊了!自己連死的勇氣都有了,還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呢?直到第九天,為了生存下去,李洪芳沒有猶豫,毅然決定在拾荒這條道上先走下去。她從宋花桂那里借來了一只籮筐,又找來一根細鋼筋,自制了一只鐵絲夾,開始她的撿破爛生涯。
那一天,天還沒亮,她就帶著鐵絲夾挎上竹筐,一路尋尋覓覓地穿行在大街小巷里了。一綹碎布,一團紗頭,一塊廢銅、爛鐵……都成了李洪芳的寶。日出日落,李洪芳覺得背上的籮筐越來越沉,再也走不動了,才發現籮筐已塞滿了。第二天,她把撿來的破爛拿到收購站去賣了3元5角錢。李洪芳一陣驚喜,心想,鄉下做一天工才9分錢,我這一天抵鄉下一個多月的工呢!
一個月下來,李洪芳靠起早摸黑撿垃圾,掙到了75元錢。她給了宋花桂5元的住宿費和10元錢的生活費,余下60元打算寄回老家去。可當她到了郵電局,翻遍自己的所有口袋,也找不到那辛辛苦苦掙來的60元錢。錢肯定是被人掏去了,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李洪芳渾然不知……
在城市里撿垃圾的都是占地為營,成幫結對的。所以當其他人發現自己的地盤上多了個撿破爛的李洪芳時,都當作眼中釘,處處刁難。因為人單勢薄,她只好忍氣吞聲。后來,李洪芳輾轉到幾十里外的江灣、梅垅等地區去撿垃圾,發現到處都有困難和風險。
一次,她見一個金屬材料廠里的垃圾車往打耙山方向去,便不要命地跟在卡車的后面拼命追趕。果然,她找到了值錢的銅條、銅絲,掂掂分量,足有七八斤,值二三十元呢,李洪芳一陣竊喜。可就在這時,沖上來幾個潑辣的婦女,劈頭蓋臉地把李洪芳一頓毒罵,不由分說就來奪李洪芳手里的廢銅。李洪芳臉上被她們的指甲抓出了幾道深深的血印……
回想自己在上海遭遇的種種辛苦、歧視甚至毆打,李洪芳想回家了。就在她瀕臨絕望之際,一個念頭突然在她的腦海中閃現:“我何不嘗試一下收垃圾呢?雖然利潤少點,但不用冒生命危險,不用跟他們搶奪呀!”她向宋媽媽借了10元錢,加上自己掙到的15元一起,到舊貨攤頭買了銅鈴,又租來輛板車,叮叮當當,開始了收購垃圾的日子。
“報紙、布頭、爛銅、廢鋁、塑料有嗎?”每天一清早,李洪芳顧不上吃早飯,就拉上板車走街串巷,沿途吆喝,一分一厘地賺錢。等板車裝滿了,輪胎不能載重了,李洪芳才心滿意足地往回趕。一開始是一天收一車,兩個星期后,一天已能收兩車,再到后來,李洪芳發現僅憑自己兩條腿、自己的板車去收購不行了。于是她索性在住處附近用茅竹和籬笆搭了一個棚,設點收購。
生意越來越紅火,李洪芳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過起來。可就在這時,麻煩接踵而至。一天,有關部門找到李洪芳說:“有人舉報你堆在院子里的幾噸廢鐵來路不明,你跟我們走一趟吧!”李洪芳一聽,傻了眼,心想這幾噸廢鐵是自己風里雨里辛辛苦苦一點點收購起來的,怎么來路不明了呢?費盡口舌再加上宋花桂出面作證明,李洪芳才沒落得更慘的下場。虛驚了一場的李洪芳,突然明白,自己要想把眼前的垃圾業經營下去,必須辦個營業執照來合法經營。可茫茫大上海,一個撿垃圾的外地農民想在這里辦個營業執照又談何容易!一連幾個星期,李洪芳跑了不下五十次工商部門,還是未能辦到執照。就在李洪芳沒指望地想最后一次登門求情時,一個經辦人見她怪可憐的,就點化她:“你回到老家去辦個收購廢品的營業執照,再到這里來辦轉移登記手續,不就行了嗎?”經他這么一點撥,李洪芳豁然開朗,當即千恩萬謝地匆匆忙忙折回了大豐縣的家中。
這次回家,李洪芳帶了六百余元錢回來,她自己沒想到會有這么滿載而歸的一天。她一邊張羅著辦執照的事,四處托人走關系;一邊勸丈夫同她一起外出,夫妻倆同甘共苦把生意做大。好話說盡,李洪芳終于辦好了執照,卻最終未能說服丈夫一同來上海。時值年終,李洪芳只好耐著一顆急于創業的心,同家人過了一個團團圓圓的春節。大年初二,李洪芳就迫不及待地告別家人,含淚回到了上海灘。端詳著來之不易的營業執照,李洪芳告訴自己,現在她的另一個身份是“法人代表”了,自己的“垃圾”事業一定會有一個新的開始。造化弄人,到手的100萬雞飛蛋打
1980年3月8日,“洪芳廢品收購站”正式開張了,李洪芳仍然沿襲過去的工作方式,上午到外面去收購,下午在站點收購。一天里她既當收購員,又做司磅員。一會兒是收購站的站長,一會兒又轉換成了搬運工。經常忙得連飯都忘了吃。
1984年夏天,李洪芳聽說桃浦鎮萬茂倉庫有5噸廢塑料要處理(是時塑料原料很緊張),憑著多年收垃圾的經驗,她認準這是一個大好的商機。經一番討價還價,倉管人員被她纏得沒辦法,終于答應以550元/噸的價格全部賣給她。李洪芳當即包了一輛拖拉機,馬不停蹄地裝車卸貨。5噸廢塑料裝了八車,全靠她一個人。最后一車卸貨時,她覺得頭暈腦脹,眼睛發花,連抬手的力氣都沒有了。想到自己創業的艱難,不禁流下了兩行熱淚……
第三天,5噸塑料貨全都出手,李洪芳長長地喘了一口氣。一算計扣除成本和運輸費,凈賺1千元!
李洪芳在收購垃圾時結交了不少同行,再加上她老實純樸,不短斤,不缺兩,又講信譽,所以,她的收購站一月比一月紅火,一年比一年興盛。
1987年底,這位昔日身無分文的拾荒女,已經擁有了近20萬元的資金,累計上繳稅收就是10多萬元。在萬元戶稀罕的年代,李洪芳并沒有沾沾自喜。她想:自己收購的廢品都是賣給江蘇、山東一帶的廠家再利用、再生產,自己何不也開個回收利用的工廠,既節約了成本開支,又擴大了經營門路。當李洪芳把想法告訴周圍的熟人時,有人說:“你把20萬元存進銀行,連利息都吃不完,干嘛去冒這個風險呢?”有人則勸道:“太平點吧,洪芳,你一個拾荒的混到今天這地步,應該知足了!”所有的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倔強的李洪芳卻不以為然。
1988年夏天,上海寶山區顧村鎮表示愿意接受李洪芳的戶口,歡迎她到顧村來投資。1988年9月,李洪芳提著所有的資金在寶山區顧村鎮辦起了三利物資回收利用廠。作為投資者,李洪芳出任董事長和總經理,躊躇滿志地準備大干一番事業。
業務往來中,她堅持以誠待人,信譽第一的宗旨,贏得不少固定的客戶。李洪芳還在當地招收了80多名農村婦女,每人每月支付150元的工資,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鎮上的人都說,李洪芳是他們的“財神”,他們不能沒有李洪芳。由于李洪芳的三利物資回收利用廠開得早,周圍沒有競爭對手,而她又是從撿垃圾收廢品一路干過來的,對各種回收材料都能準確識別、區分,所以,業務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1988年底,李洪芳在顧村鎮蓋了一座小樓,為自己建了一個家。她打算在此扎根,一門心思經營她的廠子。
更讓李洪芳欣喜的是,1989年至1990年,李洪芳的三利回收利用廠就創利潤100萬元。起初,李洪芳連自己也不相信,她反復讓財務查賬復核,當得知這100萬元不摻任何水分時,李洪芳震驚了:100萬!100萬在家鄉相當于多少個鄉鎮的財政收入,100萬元可以蓋100幢民房,五所學校……
此時的李洪芳已遠非剛涉足上海時的一介村婦了,她的膽子更大,做一番大事業的信心與日俱增。在她腦海中一直縈繞著的問題現在終于浮出了水面:過去廠里把回收來的廢品加工好成品送到印刷廠去分切印刷。如果開個紙品印刷廠,這樣不但節約了進貨成本,而且還可以擴大經營面,增加市場競爭力。李洪芳說她是“到了四十歲才開竅”,她要“借雞生蛋”,讓錢再生錢,讓資產再增值。
1992年初,李洪芳信心十足地辦起了寶山區建新紙品彩印廠和寶山區建新文化用品商店,實現了生產、銷售一條龍。同時,李洪芳還吸收了10多萬元的個人資金入股,共創大業。
經過幾年的摔打,李洪芳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經驗。一廠一店開張后,著實興旺了一陣子。
然而,商場如戰場。1994年,市場發生變化,跟李洪芳有業務來往的幾家大型村辦廠受大氣候的影響,紛紛倒閉、破產。李洪芳的業務量也急劇萎縮、下滑,得利更是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李洪芳想扭轉這個被動的局面,卻不料幾家客戶拖欠的六十余萬元貨款遲遲不付,有些廠家連法人代表都換了。李洪芳不甘心,帶上幾個助手不分白天黑夜地催討貨款,半個月下來,竟然分文無收。就在李洪芳想把精力轉移到重新振作企業上來時,參股的股東一致決定抽走全部股份,這無異于雪上加霜。李洪芳苦心經營的一廠一店再也回天乏力,她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企業蕭條下去……
1994年8月30日,是李洪芳永遠忘不了的日子。因嚴重的三角債務問題,她一手操辦起來的一廠一店被迫關門,最后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走出廠門,李洪芳百感交集。是夜,李洪芳徜徉在自己房前的那條馬路上,從東走到西,從西走到東,一直到天明…… 東山再起,將創業進行到底
李洪芳變得消沉起來。她經常有意無意地來到原來的廠門口,呆呆地坐著,一坐就是一整天。望著原來轟轟烈烈的工廠雜草叢生,一片凄涼,李洪芳淚水漣漣。
顧村鎮政府的有關領導及時找到李洪芳,鼓勵她重新創業。在婦聯工作的朱秀英也隔三差五地到李洪芳的家里,同她促膝談心。大家的鼓勵給了李洪芳孤寂的心以莫大的安慰,也終于燃起她心中不滅的信心。對,重新來過,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找回了自信的李洪芳,頓感渾身有使不完的精力。她聯系到一個姓丁的機床老板,談妥以25萬元的特優價購買一臺鏟車、二臺切紙刀和一輛卷紙車。可眼下一貧如洗的她,又到哪里去弄25萬元呢!
李洪芳把過去與自己有來往的朋友一一列在紙上,逐個逐個地登門借錢。人間冷暖,讓李洪芳不明白的是,過去對她巴結都來不及的所謂朋友,此時卻換了一副嘴臉。李洪芳也不介意。哪怕人家象征性地借給她一百二百元錢,她都一一記在賬本上,點頭哈腰地連說謝謝。幾個看著李洪芳幾經沉浮的朋友,誠心誠意要幫李洪芳一把,在他們的鼎力相助下,李洪芳籌齊了資金。
李洪芳在寶山區楊巷附近租了一塊約3000平方米的荒地,著手籌建自己的紙張印刷公司。1996年初,李洪芳自籌資金創辦的上海創業紙張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了。
看著廠房里馬達飛轉,切紙機“咔嚓、咔嚓”有節奏地忙碌著,李洪芳感到由衷的欣慰。她一頭扎進了廠子里,抓生產、抓進度、抓質量、抓安全,她就像當年開廢品收購站一樣,大事小事全部攬在身上,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為了避免回到過去栽跟頭的老路上,李洪芳召集了專門的銷售人員。她調整了主營業務方向,用來樣加工紙張分切代替紙張印刷,增加紙品的各種規格的加工業務,同時繼續保持老本行廢品物資回收利用。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她還不惜重金聘請行業中一名叫孟春忠的老師傅加盟,嚴格把好質量關,確保產品過硬。
1996年10月,李洪芳聽說坐落在梅隴鎮的美國富強公司尋求合作伙伴時,當即毛遂自薦到該公司設在曹家渡好望角的辦公樓去談判。一位中方代理老板見李洪芳衣著樸素,連一點老板娘的樣子都沒有,便搪塞說現在要開會,讓她在外面大堂等。中午,李洪芳見人家進進出出地去吃午飯,自己雖然肚子早叫苦了,但她不敢離開一步。下午五點鐘,該公司的職員紛紛下班,六點,總經理的門終于開了:“你怎么還在這里,快,說說你公司的業績情況。”
后來,當外方老板在中方代理老總的陪同下考察李洪芳的廠房時,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李洪芳聽不懂那個高個子藍眼睛的老外嘀咕什么,但她明白人家不相信她,不相信她這個廠子。李洪芳急了,當即通過翻譯擲地有聲地告訴對方:“你們可以先提貨后付款,質量有問題或延誤交貨期,你們有權扣款!”說這番話時,李洪芳不是沒多加考慮,第一次跌倒也就栽在先發貨后付款上,但李洪芳沒有選擇,她必須拖住這個對她來說至關重要的客戶。聞聽此言,外方老板重新審視了李洪芳一番,輕微地點了點頭。這一次,李洪芳與美國富強公司簽下了100噸筒紙加工業務,期限是10天交貨。
簽下了訂單后,李洪芳拿來了鋪蓋和被褥,24小時呆在了廠里。機器24小時運轉著,連加油都不敢讓它停下來,一旦發生故障,李洪芳馬上召集人員搶修……
9天后,當美國富強公司接到李洪芳的電話時,幾乎不敢相信,李洪芳靠一臺切紙機和幾臺笨重的設備,僅用了9天時間全部完成了訂單上的100噸紙品加工任務。經驗收,李洪芳完成的紙張全部在規定的每張紙長寬誤差在3毫米之內,且包裝等各項技術參數全部符合要求。這一次,李洪芳用10天的時間賺了6700元,更為重要的是,有了富強公司的這次合作,創業公司聲譽大增。
到了1997年,她已與美國、加拿大、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使自己的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已經走上軌道,找到感覺的李洪芳不敢停歇和怠慢,1998年和2000年兩次投巨資擴大生產規模,更新生產設備。僅2000年就陸續投入資金90萬元,擴建了廠房、職工生活區,廠房面積增加到8000平方米。高投入贏來了高回報,2000年底,只有40多名員工的李洪芳的創業公司凈資產達到了120余萬元,而總產值突破了600萬元!
李洪芳又一次成功了。創業永不言晚,失敗永不言敗,20年來,李洪芳從最低的起點出發,用她的倔強、不服輸寫下了這樣一部真實的傳奇。(責編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