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華案除了賴昌星負案在逃外,該殺的殺了,該關的關了,基本上算是塵埃落定。然而,被賴氏家族包了的兩位紅歌星到底是誰?她們是否應該被點名曝光?
從公開發(fā)表的文字上,牽扯到遠華案的歌星有兩個。一個年齡小一些,被稱為“廣州的甜妹”,事業(yè)正火,可惜,卻傍上了賴昌星的侄子賴文峰。
比甜妹歲數(shù)大一些的歌星身價似乎也更高,所以,她對賴氏家族的蝦兵蟹將不屑一顧,直接套住了賴昌星本人。現(xiàn)在的媒體報道也只是說這位與賴“關系曖昧”的女歌星,“長著一張娃娃臉”,“擅唱主旋律”,賴昌星由喜歡她的歌到喜歡她的人。賴昌星除了錢一無長處,很難理解這位并不缺錢的歌星怎么會淪為賴昌星的獵物,讓賴昌星“如愿以償”。賴昌星送給她的感情費是京城一幢價值七百多萬元的別墅,外加兩三百萬元的現(xiàn)金。從這件事情我們不難看出,唱主旋律容易,但要讓自己的內(nèi)心時刻回響著主旋律則并不那么簡單。上面的這位歌星雖然每次出場時都把主旋律掛在嘴上,但現(xiàn)在看來,那不過是為自己撈取資本罷了。
時至今日,相信絕大多數(shù)讀者都明白她們是誰,但是,明白是一回事,說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在這個問題上,眾人聯(lián)手印證了“心照不宣”這個詞的古老涵義——盡管聲討歌星的文章不時見諸報端,但是沒有一家報紙率先點出這兩位歌星的名字。在一個鼓吹知情權的年頭里,這種有特色的景象實在是有趣得很。
“有關方面”不點歌星的名字,理由是歌星“不涉案”,這一點,據(jù)說還請教了法律界人士。眾所周知,“點名”與判刑不同,它不是一種法律上的懲戒,而是通過權威渠道向公眾傳達一個事實。“點名”的合法性并不寄托于是否涉案上,而僅僅在于它所陳述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只要證據(jù)確鑿,就算當事人不涉案,“點名”也不存在侵犯歌星合法權利的問題。既然不違法,卻又隱去其“名諱”,看上去是“愛護”了一兩個歌星,卻損害了大多數(shù)人的知情權。
媒體對歌星的不姑息,其全部原因在于她們接受了賴氏家族的巨額贈予,而賴氏家族慨然出手的是贓款,是不義之財。對此,公眾有權利了解內(nèi)情,有權利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是社會維護自己的正義和公理的重要途徑。這兩位歌星沒有涉案,她們就“有權利不被曝光”嗎?翻看遠華大案的案卷,人們會很清楚看到,凡是接受賴氏家族贈予的,莫不是有權有勢之輩,他們之中沒有無關利害的平頭百姓。也就是說,賴氏家族不是做慈善事業(yè)的,他們的金錢、美色、別墅、跑車決不是白送的。如果歌星們接受了賴氏家族的“感情費”,卻還要媒體為她們保守秘密,那么,我們到哪里去尋找公義與良知?
對于公眾人物來說,牢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必須過的一關,如果不能做到自愛,甚至信奉“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那就必須同時做好付出慘痛代價的準備,那代價中有一款就是被“點名”,被媒體窮追猛打。(責編 李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