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主戰坦克中,英國的\"挑戰者-2\"是比較有名的重要坦克。然而,今年4月英國國防部有關情況表明,\"挑戰者-2\"看起來威風凜凜,實際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在去年年底的海灣軍事演習中,該型坦克明顯暴露出難以適應沙漠作戰的問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巨大的問題一直沒有公布出來。
沙塵挑戰\"挑戰者-2\"
據英國陸軍官員的文件顯示,英軍去年年底在中東的阿曼舉行代號為\"快劍\"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然而,陸軍的\"挑戰者-2\"漏洞百出,難以在沙漠環境中作戰訓練。\"挑戰者-2\"型坦克裝有兩臺發動機,其中一臺是1200馬力的柴油主發動機,另一臺是備用發動機,一旦主發動機停止使用,備用發動機可為坦克提供動力。然而,沙漠中的揚沙被坦克發動機吸入后,發動機受到很大的損害,難以長時間沖鋒陷陣。顯然,如果是在戰時,這些坦克根本就無法在沙漠中作戰。為此,英國陸軍不得不在發動機上臨時配備了特制的空氣過濾器。然而,沙塵無孔不入。因此,\"挑戰者-2\"還是難以長時間在沙漠中酣戰。這可難為了英國陸軍。目前,英國陸軍部署著大約386輛\"挑戰者-2\"型坦克,該型坦克是英國陸軍地面作戰的主要重型武器裝備,是步兵開路的先鋒力量。如果陸軍沒有主戰坦克的參加,那么,地面戰將是很難想像的。
該型坦克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英國著名的坦克制造廠家維克斯公司負責研制。當時,英國陸軍的主戰坦克\"奇伏坦\"剛部署6年左右,而\"挑戰者-1\"主戰坦克于1985年裝備部隊后,受到陸軍的質疑。英國陸軍認為,\"挑戰者-1\"性能很一般,無法適應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作戰需要,因此,英國國防部不得不開始研制改進型主戰坦克。在這種情況下,維克斯公司經過一番努力,于1990年拿出新型的主戰坦克\"挑戰者-2\"的樣車。英國國防部對這種新型坦克進行研究后發現,新型坦克的作戰性能還可以,能夠滿足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作戰需要。因此,維克斯公司獲得了對該型坦克進行開發的合作,以滿足陸軍21世紀的作戰需要。其實,維克斯公司研制\"挑戰者-2\"是駕輕就熟。維克斯公司研制的\"挑戰者-2\"是在\"挑戰者-1\"基礎上進行研制的,擁有\"挑戰者-1\"的技術儲備。經過幾年的努力,\"挑戰者-2\"主戰坦克在1994年投入生產,并開始裝備英國陸軍。想當初,設計廠商主要考慮的是英國作戰環境。作為一個四面是海的國家,根本就沒有沙漠一說。因此,\"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設計的時候,考慮的主要是本國作戰環境,根本就沒有想到21世紀的海外作戰環境。
使用貧鈾彈受到質疑
其實,\"挑戰者-2\"型坦克存在的問題還不僅僅是沙子防護問題。該型坦克威力的確很大,可全天候作戰,夜間可使用熱成像夜視儀,炮手可如白天一樣操炮攻擊。未來坦克的作戰,必須加強自身的防護,因此,\"挑戰者-2\"主戰坦克采取了許多防護措施。其中,隱形措施是其重要的方面。坦克的紅外特征主要來自于坦克本身的\"鐵甲\"和發動機,因此,維克斯公司\"對癥下藥\",在坦克的外表涂上吸熱的保護層。這樣,坦克本身的紅外輻射得到抑制;同時,發動機系統進行了多方面的隱形處理,如排氣管的位置安置到一個比較隱蔽的地方,對發動機排出的熱廢氣進行降熱處理,這樣,發動機排出的熱氣的紅外特征大大減少,極大地降低了坦克的紅外特征,敵方紅外偵察系統更難發現和跟蹤,敵方紅外導彈等武器很難自動瞄準和攻擊,由此提高自身的防護能力。當然,維克斯公司也知道,該型坦克的隱形處理只能降低紅外特征,并不能徹底消除紅外特征,因此,進一步地有針對性地采取了防護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增加了裝甲的防護,在一些容易挨打的薄弱部位使用增強型的裝甲,尤其坦克的頂部增加了裝甲防護。坦克的火炮系統一直是個\"禍根\",因此,該型坦克的火炮系統的驅動由液壓系統改為電力系統控制。這樣,即使火炮系統被擊中,也不會出現油料泄漏而發生大火災。更重要的是,該型坦克配有新型高膛壓120毫米的線膛炮,可發射多種炮彈,包括榴彈、碎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新型貧鈾穿甲彈,備彈總數可達數十枚;其中,尾翼穩定穿甲彈初速可達每秒1500米,能在2公里遠的地方把一般的目標穿透。而貧鈾彈更是反裝甲的高手。在海灣戰爭中,伊軍多數坦克就是遭到美英貧鈾彈的致命打擊的。然而,近年來,貧鈾彈的使用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的關注。據報道,貧鈾彈的輻射可引起癌癥等致命疾病。因此,該型坦克繼續使用貧鈾彈,將存在很大的障礙。
出路在何方
\"挑戰者-2\"雖然在許多方面有很大的優勢,然而,仍擺脫不了\"挑戰者-1\"的影子。更沒料到的是,在去年沙漠軍事演習中暴露的問題讓英軍對該型坦克未來的作戰能力打上問號。為此,英軍正設法予以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新的防護設備。據初步估計,如果每輛坦克配備防沙系統,就需要耗費20萬美元左右。這樣,如果所有主戰坦克全部配備防沙系統,耗費將近一億美元。如此昂貴的花費,英軍不得不掂量著?!?/p>
摘譯自《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