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5周年。75年的歲月,人民軍隊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艱難歷程。
歷史記載著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日子:1982年10月,我國首次潛艇發(fā)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就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在經濟落后,科學技術也不發(fā)達的中國,為什么會在短時間內搞出如此多的尖端裝備,一直是許多西方學者心中的難解之謎。
今天,當記者追訪那段艱難而輝煌的歷史時,不能不為中國核潛艇事業(yè)先驅者們的精神和力量所感嘆、所折服。
彭士祿改行學習核動力前蘇聯(lián)專家一節(jié)課80盧布
1954年1月21日,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這天,世界上第一艘用核動力驅駛的鋼鐵\"巨鯨\"--核潛艇在美國柯羅頓市港口亮相。它的設計者是一位叫里科弗的科學家。
如今,年近八旬、被稱做\"中國里科弗\"的科學家坐在了記者的面前,他叫彭士祿,革命先驅彭湃之子,中國核潛艇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
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前蘇聯(lián)留學。一天,他被正在前蘇聯(lián)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大將召到中國駐前蘇聯(lián)大使館。陳賡問他:\"你知道反應堆、核動力是什么嗎?\"彭士祿搖了搖頭說:\"沒學過。\"
陳賡告訴他,美國和前蘇聯(lián)都已搞出了原子彈、氫彈,美國還有了核潛艇。我們國家要不受別人欺負,也要有這些東西。\"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yè),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這個神秘的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前蘇聯(lián)教授每給彭士祿這些留學生們上一節(jié)課,中方要付80盧布的報酬,這對經濟還很貧困的新中國來說,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正是在這80盧布一節(jié)課的課堂里,彭士祿和他的同學們打下了堅實的核動力知識基礎,孕育了中國核動力事業(yè)的優(yōu)良種子。
回國后,彭士祿直接參與了核動力研究工作。核潛艇工程上馬時,他擔任了第一任總設計師。
中國當時已經有了常規(guī)動力潛艇,為什么還要搞核動力潛艇?彭老介紹說,核動力是利用核燃料鈾235原子裂變釋放的巨大能量作為能源的一種動力。鈾235裂變釋放能量時不像柴油機燃燒時需要氧氣。因此,核動力裝置可以讓潛艇長時間地在水下高速航行,續(xù)航力大、隱蔽。而常規(guī)動力潛艇,在水下航行利用的能源是柴油機和蓄電池,航行1小時左右就要浮出水面或在通氣管狀態(tài)充電。核動力的巨大優(yōu)越性是常規(guī)動力無法比擬的。
密閉試驗500小時3分鐘跳方凳200下
核潛艇研制工程的日歷翻到1970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21名水兵鉆進密不透氣的艙室,進行21天的潛艇密閉艙生存試驗。
核潛艇長期在水下游弋,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保證人的生命,除了食物和淡水,最要緊的就是潔凈的空氣,否則,核潛艇就是一堆沒有生命力的廢鐵。為此必須研制出一套海中生命維護系統(tǒng),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出能產生氫氣、凈化空氣和分析監(jiān)測空氣成分的一系列儀器設備。這些設備裝置在裝備潛艇前必須先進行大量綜合性密閉艙室考核試驗。
有資料記載,美國研制第一艘核潛艇時,初始階段由于空調不好,下水后停留時間很短,而且參試人員都是用擔架抬出來的。
密封艙內的人員先進行常溫試驗之后,很快轉入高溫試驗,室溫一下子升到45攝氏度,加上模擬核潛艇水下航行的噪音,參試人員一個個汗流浹背,心情煩悶,擠在狹小的艙室里,坐臥不安。
伙房師傅做的美味佳肴從窗口送進來,沒有一個人動筷子。核潛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不得不在艙室外對參試水兵下達命令:\"把吃飯當做戰(zhàn)斗任務來完成!\"研究所領導也動員科技人員:\"為了完成試驗,必須吃飯,誰不吃就出來。\"
試驗中,要考核艙內環(huán)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觀察對象是8名水兵。誰知在一次體檢中,一個水兵身體不適,臨時更換戰(zhàn)士已來不及,怎么辦?工程師李錫琪自告奮勇地說:\"讓我來吧。\"
負責人告訴他:\"這樣的試驗只有十七八的小伙子才能頂得下來,因為在負荷試驗時,3分鐘內,要在方凳上跳上跳下200次。\"李錫琪一拍胸脯:\"我身體棒著呢,頂得住。\"
試驗進行到了15天,隨著時間的延長,人員普遍出現了疲勞現象。一次,有害氣體燃燒裝置在試驗時出現了一個橡膠墊起火現象,雖然一冒火花就被發(fā)現及時處理,沒有釀成事故,但還有沒有隱患,能不能保證試驗正常進行呢?領導開始醞釀提前結束試驗。
\"我們能頂住,我們一定堅持到500小時!\"全體參試人員異口同聲地向領導做出保證。
5月10日,殘酷的密閉試驗終于結束。試驗表明:中國核潛艇的空調設備可以依賴,可以長時間在海底執(zhí)勤,完成各項戰(zhàn)斗使命。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次,我國核潛艇駛向浩瀚的黃海、東海海域,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潛入深海,總航程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周,其中在水下航行1600小時。
超重設備用秤稱一年\"減肥\"幾十噸
核潛艇在進行最后總裝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冒了出來,這就是艇上組裝的一些儀器設備不能超重或者超體積,否則將大大影響船體的穩(wěn)定性,犯了造船的大忌。\"從設計到制造,一件件復查!\"許君烈、錢凌白、楊慧民3位專家開始了可以稱為中國第一次質量萬里行的大復查。他們跑遍了全國,發(fā)動設計人員到對口的設備生產單位去,設法弄清每一臺設備的重量和體積,并且還作出一個硬性規(guī)定:所有的儀器設備上艇,都必須逐一過秤、量體積,記錄在案;安裝過程中,從艇上拿下的邊角余料、多余電纜等物品也必須過秤,加以扣除。
那段日子,核潛艇上有專門過秤的工人把守,上艇下艇不漏掉每一件東西的重量記錄。
這種對重量\"斤斤計較\"的\"笨辦法\"堅持了一年,終使核潛艇\"減肥\"幾十噸,從而保證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一次設計建造成功。
核潛艇下水壓斷鐵軌3小時才移動100米
核潛艇下水的日子終于來臨。
1970年12月26日,某海港碼頭。曾任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總經理的王榮生,當時是核潛艇下水的一線指揮長。他回憶起那時的壯觀場面,仍激動不己。
有人以為,船體下水是很簡單的事兒,其實它遠比一般輪船下水復雜得多。早在潛艇下水之前,總體建造廠就為這個龐然大物建造了下水的船塢,并設計了工作步驟:先把核潛艇舉起來,從大跨車間拖移到外面的船臺,再從船臺移到船塢的浮箱上,再把浮箱上承載的核潛艇橫移到船塢間把艇漂浮起來,開到海里。就這三步走的下水方案,王榮生帶著設計人員攻關,折騰了一個多月。\"下水開始!\"船體開始緩緩移動。突然,有人報告:有一小段鐵軌被壓斷。王榮生掃了一眼重量曲線,最重的一段船體尚未通過,他立即下令:\"停下!\"搶修班立即沖了上去,半個多小時,鐵軌修復,\"藍鯨\"繼續(xù)向船臺伸出。3個小時,一共才前進了100米。真是如履薄冰,舉步維艱。
一個個巨大的浮箱被水泵灌滿積水,核潛艇被平坦、穩(wěn)定地移到船塢浮箱上。核潛艇保持絕對穩(wěn)定,與浮箱徹底脫鉤,浮在水上。\"核潛艇浮起來了。\"人群中爆發(fā)出一陣呼喊。
核潛艇向前移動著,緩緩地向大海奔去。
讓大海作證吧,中國的\"藍色巨鯨\"終于下海了!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核潛艇!△
(王學海薦自《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