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一個關于中國豆腐的片子,透過外國攝影師獵奇的目光,我們這些從小吃豆腐長大的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似乎剛剛認識豆腐一樣,感到新鮮:原來豆腐是這么奇妙!
真正制作和食用豆腐是當之無愧由中國首開先河的,據《本草綱目》等書的記載,吃豆腐始于漢淮南王劉安。演化到今天,豆腐在中國當然不只是像國家地理頻道里介紹的那幾種,如果加上各種地方風味小吃,豆腐在中國已經有不下幾千種的菜式。
金大俠曾在《射雕》中向眾多擁躉傳授過一種豆腐的至高無上的吃法,因其太過新奇繁復而令人記憶猶新,黃蓉也憑這道菜從洪七公那兒為傻傻的靖哥哥換到一招“亢龍有悔”。那道菜截取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一句詩,名為“二十四橋明月夜”。做法是把一只火腿剖成兩半,在上面挖出二十四個圓洞,以蘭花拂穴手將豆腐削成小球放入洞中,火腿再扎緊了用大火蒸,最后只吃豆腐,因為火腿精華已完全進入了豆腐之中。雖然有“豆腐入味勝過燕窩”的說法,但豆腐做到那樣,離凡俗中人的生活,那是很遠了。
據說從前湖北有道名菜叫“魚鉆沙”。豆腐與小活魚共放清水鍋里,然后點火慢慢加溫。魚為避熱,全鉆入豆腐里,至熟,魚的鮮味就全被吸進豆腐里。和“二十四橋明月夜”可謂各擅勝場。但如果有人給國家地理頻道提議拍攝豆腐的奇妙吃法,從美國的環保主義者曾經攻擊韓國虐殺狗類上看,他們也許寧愿選擇費時費力的“金派江湖菜”,雖然沒有人再有黃蓉的蘭花指上的功夫,但那種豆腐小圓球想來用冰激淋夾子也可以炮制得像模像樣了。
真正的豆腐菜還得在廟里吃,一應的素鴨素火腿素肉丸子薰魚都是豆腐做底子,不知用什么菜葉子湯汁泡出了鴨子味、魚味、火腿味。這也罷了,至難忘的經歷卻是在南京雞鳴寺齋堂不經意點了道五花肉,菜上來,一塊塊方肉,皮肉分明,中間的肥肉部分竟真的白花花、肥膩膩,很惹眼。咬上去,皮韌、肉香,口感逼真到我不自覺的把中間的肥肉咬下來吐掉——跟在家里吃五花肉時一樣的反應!這道菜騙過了我的舌頭,好在我還有清晰的頭腦,沒有一下發熱決定學會做這道菜,不然真的要去找個什么廚藝學校去拜師學藝不可啦。
至于最具家的溫馨氣息的家常豆腐,則只需豆腐兩塊、豬肉三兩切片,豆腐片和肉片分別下油鍋煎至金黃色,加各種調料及淀粉勾芡,小火慢慢燒至入味。仲春時節,百菜無味,于菜市沽兩塊老豆腐做此菜,食之開胃下飯,乃真真正正的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