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開封,朋友就說:“晚上請你吃鯉魚被面!”“什么,吃被面?”我以為聽錯話,等弄明白這是一道菜而不是繡了黃河大鯉的綾羅綢鍛之類,就知道里面是有故事的了。而故事是用來吊胃口的。對于故事的主人公來講,多少有點可悲,開封的黃土中封存了幾千年數十代的掌故,不知道這道菜牽扯出的又是哪家英雄?
帶點懸念,逛了大相國寺,瞻仰了魏公子無忌府舊址,爬了龍亭,登了鐵塔,游了山陜甘會館。晚上來到宋街邊上一家餐館吃朋友的接風酒,上菜之前,果然有故事聽,而且還不止一個。
先說宋太祖的:想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雖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做的皇帝,但魚兒一躍而成龍,不由得尊貴無比起來。尤其在吃的方面玩兒命地愛搞新花樣,令御廚們叫苦不迭。一次,隆冬臘月的,皇上突然想吃“活”魚,可是那個廚子不愿返祖去做不吃熟食的生番,又或者趙匡胤不留神找了個拒絕虐待食物的人做廚子。廚子覺得做不出一條“活”的魚給他的皇上。生死交關之時,他急中生智想出個交差的法子,便三下五除二地弄了給送上去,趙匡胤看了一眼便叫人把廚子帶來問他做的是什么“活”魚,一動也不動的能叫活嗎?廚子回答說,確是活魚奉上。趙匡胤那個氣:“當老子是傻瓜啊!”。廚子硬著頭皮上前挑開蓋在魚上的銀絲細面,說道,現在魚睡著了,這不還蓋著被呢!于是皆大歡喜,于是就有了如今放在我們眼前的這盆熱氣騰騰的“鯉魚被面”。
一片笑聲中,我對著那條魚那被子看了又看,暗想怎么傳說中的皇帝無一例外都透著一股子傻氣呢?其實趙匡胤當年一套長拳、一根熟銅棍硬生生打下一座大宋江山,是真英雄啊!我想或者是這樣的:那個廚子對新天子誠惶誠恐,就把要吃新鮮魚聽成吃活的,趙匡胤又非退化到要茹毛飲血。廚子錯了,英雄將錯就錯,應該是佳話才對。
但是飯桌上永遠是閑話爭風斗氣的戰場,我們的嘖嘖聲未落,馬上又有人跳出說傳說的另一種版本才是真的:關于這道菜,歷史并沒那么久遠,而實際上,更是由兩道名菜疊加而成。解說詞很詳細,并阻止了我們立即大快朵頤的可能。
首先介紹“糖醋熘魚”,選用重一斤左右的黃河鯉魚(據說是開封黑崗口至蘭考東頭這段黃河出產的鯉魚肉味最為鮮嫩肥美,但現在供應的據說都是塘養貨),下熱油鍋烹炙一番,出鍋時色澤棗紅,吃起來軟嫩鮮香。
然后是“焙面”,據說本身是開封名點,又叫龍須面,明末崇禎時無名氏的《如夢錄》里有詳細的記載。此物為開封民間二月二“龍抬頭”的必食之物。放在鍋中,火焙而成,故稱“焙面”。成品細如發絲,蓬松酥脆。這兩道菜原本一直魚是魚、面是面,然而到了清末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帶著光緒逃難,一路不停滋擾官民,接受百姓供奉。到了開封府,名廚獻上“糖醋熘魚”和“焙面”。倉皇逃命的慈禧因為離京城遠了,人也開始放松,兩道菜吃得她實在高興,突然幽了一默:鯉魚躺在盤中,象睡著了,似乎該給它蓋上被子,免得受涼。隨之起筷將“焙面”覆蓋魚身,“鯉魚焙面”從此名動天下。
后一個傳說還算風趣,時間上更接近我們,也許更接近事實,可是在心智機巧和兇險刺激上都遜于第一個版本。但不管怎樣,菜確實是好菜,并不只是憑著兩則語焉不詳的傳說來包打天下的。至少在我的口味上,頗接受這種新穎的搭配,一箸魚,再一箸面,酸甜酥脆,相得益彰。傳說說來說去都不過是些閑話,與肚皮無益,我只管一箸一箸不停地吃著且暗暗道:“宋太祖,今天還是活該拿你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