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琳
趙女士因患結核病住進了醫院。在醫院住了2個月,她的病情卻沒有絲毫的好轉,因為所有的抗結核藥在她身上都不起作用。
馮先生最近在患上嚴重的哮喘病之后,不斷給自己加大劑量使用抗生素,結果病情卻越來越嚴重,只好住進了醫院。醫生告訴他:由于不合理地用藥,已導致他身體內的病菌產生了強烈的耐藥性。
怵目驚心耐藥菌
我們都還記得四環素這種藥,它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使我們很多人都有因濫用四環素而導致的“四環素牙”。當時用四環素治療人體各種炎癥效果相當好,所以大家都大量地不加選擇地使用。可如今,四環素卻已悄悄退出醫院,取而代之的是“先鋒”等藥理作用更強的藥品。它表明細菌的耐藥性大大增強了,原來的抗菌藥品已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細菌對各種抗生素都可以產生耐藥性,現在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日漸增多,這和我們廣泛應用抗生素密切相關。如今,耐藥菌引起的疾病已成為治療上的難題。在青霉素發明的早期,幾乎沒有用它治不好的炎癥,可現在它只是最為普通的抗菌素,且醫療效果大大不如從前。
人類與致病菌的較量從未休止,致病的病原菌與消滅病原菌的抗生素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從細菌的耐藥發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種新的抗生素出現以后,就有一批耐藥菌株出現。醫學工作者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而一代耐藥菌的產生只要2年的時間,抗生素的研制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繁殖速度。目前,臨床上很多嚴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為耐藥菌感染,抗生素無效。而盡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會產生耐藥菌,但至少可以延緩耐藥菌的發展速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的人生病后往往隨意服用一些廣譜、強力型抗菌藥物,這樣的藥物雖然殺傷力強,但面積一般也廣,這樣會大量殺傷腸道內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調。例如給兒童使用廣譜抗生素類藥物,時間一長,會使口腔內一些細菌大量死亡,正常狀態下很少的耐藥菌就會過量繁殖,造成感染,給入侵的細菌掃除了競爭對手。越使用廣譜藥物,產生耐藥菌的問題越嚴重。經驗已經表明,耐藥菌的出現與人類研制新型抗生素的速度是一場激烈的競爭,而且后者沒有取勝的可能。
所有的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毒性反應,能對肝、腎、血液、神經系統等造成輕重不等的損傷。在北京人民醫院腎內科眾多病歷檔案中,16歲少女霍蓉的病歷記載令人惋惜。1998年6月她患了一次腸炎,在當地醫院靜脈點滴環丙氟哌酸,兩個月后卻被確診為“急性腎小管壞死”。當她轉至醫院腎內科時,尿毒癥已基本形成,等待小姑娘的除了終生透析,就是更換腎臟。在她身上還有一種不良后果是產生了“二重感染”。所謂“二重感染”,就是在應用抗菌素時由于針對性不強,把一些本來對身體無害的細菌殺死了,而對一些致病性強的細菌卻不起作用,反而保留下來。因為原來與其對抗的一些細菌被殺死了,所以它更得以滋長。這就給身體造成了新的威脅,甚至因此受感染而得病。
換種思路抗感染
長時間以來,我們陷入了“感染—用抗生素—培養出耐藥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生素”這樣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們不如跳出這個怪圈,換個思路抗感染。如果能從提高人體免疫力入手,減少人群的感染概率,就會走出這個怪圈,減少耐藥性的發生。
20世紀90年代初, 中華預防醫學會的微生態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熊德鑫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態療法防治疾病”的觀點。同抗生素的不同點在于抗生素是通過抑制和殺滅致病微生物達到治病的目的,而微生態療法則是通過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調整和改善人體微生態系的內環境,促進微生態平衡,提高機體的免疫水平而獲得防治疾病的效果。
在生活中,有些人發現周圍人感冒了,或是有其他傳染性疾病,往往會用抗生素來預防感染,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這等于給細菌打預防針,誘導細菌的抗藥性,并可能造成人體菌群紊亂,誘導其他的疾病。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強烈的意識:使用抗生素的過程,就是培養耐藥菌株的過程;每用一次抗生素,就產生一定的耐藥率。現在,多重耐藥菌引起的感染已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比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結核菌耐藥率已高達46%。
由于對抗生素的過分依賴和濫用,使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時,又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這一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嚴重關注。人們看到對付細菌的抗生素在不斷地升級換代,但卻忽略了抗生素疲于奔命的尷尬處境,也忘記了在細菌與抗生素的賽跑中,細菌一直處于領跑狀態。如果不走出濫用抗生素的誤區,細菌耐藥性將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導致人類的感染無藥可治。
(摘自《走近科學》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