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平
迅猛發展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與生活方式。那么,21世紀人類生活注定要發生哪些更加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呢?讓我們看看中國科學院的部分科學家的預測(重點是頭一二十年間)。
科學預言一:5000多種疑難重癥可望得到根本治療。
21世紀被眾多科學家公認為“生命科學”將跨越物理世界與生命世界不可逾越的鴻溝,發展成為新一輪自然科學革命的中心。生命之謎的大解密,必定要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的革命性影響。
隨著多國科學家大規模基因測序行動的結束,人類遺傳密碼這部“生命天書”的破譯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提取階段。借助數學理論、信息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人類基因圖譜中功能基因信息的全面解讀,5000多種遺傳病以及相關的疑難重癥可望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早期診斷和根本治療。人類生命質量將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科學家指出:人類所患的病癥有25%~30%與基因有關。如人類第二大致死病因腫瘤,其發生與基因有密切關系,未來可以運用生物片等對疾病進行基因診斷,進而進行基因治療。人類還可以通過對病原菌遺傳密碼的“破譯”,了解各類傳染病的病因,從而有效控制這些傳染病的傳播。比如,破譯痢疾基因密碼后,就知道了哪些基因導致人拉肚子,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療法。預計到2010年至2020年,基因療法有望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療法。
科學預言二:計算機將帶來人類生活模式的革命性變化。
科學家斷言,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五代的電子計算機,今后還要向“三度”挺進--高度(高性能)、廣度(普及)和深度(智能化)。21世紀的計算機存儲器和處理器將集中在一個芯片內,使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等功能集成在一起。以光子技術為支撐的三維全息存儲將成為新世紀最主要的存儲技術。超級計算機將被普遍使用,量子效應集成電路制造術的突破將使量子計算機逐步進入實用階段,計算機的使用會越來越簡單。大約在25年后,擁有等價的神經元數目的超級計算機,可以和人腦具有的神經元數目相近,那時計算機硬件復雜度有可能達到人腦的復雜度。計算機可能具有思維能力和看、聽、說能力,能和人以自然語言的方式自由交談,甚至能領會人的眼神、手勢和感情,這是計算機科學家正在努力的方向。把集成電路芯片直接植入人腦,使人腦直接和電腦溝通,也有可能實現。
科學預言三:智能機器人深入千家萬戶,實現人類語言“全球通”不是夢。
21世紀,自動化技術會更多地扮演起服務生活、解放人類復雜勞動的角色,從而提高人們的休閑生活質量。目前智能工業機器人已得到廣泛應用,到2010年,智能機器人可能進入家庭,替人類分擔繁雜的家務勞動。
智能家居(又稱“數字家園”)將走進人們的生活,基本實現住宅智能化,新興的語音識別技術等會在智能家居中得到廣泛運用。如運用“生物特征識別”,可以對人們的臉部、指紋、虹膜特征等進行技術識別,更加方便我們的生活。遠程醫療和健康監護等自動化技術,也將進入尋常人家。2010年智能交通將會在世界性大城市普及;到2020年,智能交通將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全世界有6萬種語言,智能化電腦的同步翻譯機的出現,將真正實現人類語言達到溝通無障礙的“全球通”狀態。預計15年后,會有大量的語音翻譯產品產生,30年后將出現沒有領域限制的翻譯系統,全球將基本實現無語言障礙交流。
科學預言四:太陽能將成為未來最理想能源,有望將人類帶出“燃火時代”。
目前人類所消耗的能源的70%來自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給地球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使人類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科學家預言,盡管化石燃料能源未來仍將占有相當大比重,但其一統天下的局面將逐漸結束(地球上2億年形成的化石燃料,大體只夠人類使用300余年),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可望撐起未來世界能源供給的半壁江山。
科學家們公認,太陽能是未來人類最合適、最安全、最綠色、最理想的替代能源。資料顯示:太陽每分鐘射向地球的能量相當于人類一年所耗用的能量。目前太陽能利用轉化率約為10%~12%。據此推算,到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大約需要25萬億立升原油,如果用太陽能替代,只需要約97萬公里的一塊吸太陽能的“光板”就可實現。“宇宙發電計劃”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科學家預言:未來大規模的太陽能開發利用,有可能開辟新能源領域,從而將人類帶出傳統的燃火時代。
除了太陽能,利用一些自然現象產生的能,也已經列入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如對閃電、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產生的能量的收集利用,將使人類利用能源進入更寬廣的視野。
科學預言五:納米技術異軍突起,可望引發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科學家認為,納米技術將是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等技術革命的關鍵。納米電子學和納米生物學相結合產生的生物分子機器,能在1秒鐘內完成幾十億個動作,而納米級的極小晶體管和存儲芯片將成百萬倍地提高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和效率,一套大百科全書的內容可以記錄到一個大頭針大小的地方。
我們的衣食住行面貌也將會隨之發生種種魔術般的改變:紡織工業合成纖維樹脂中添加具有滅菌和自動消毒的納米材料,消費者就可以穿上殺菌、防霉、除臭和抗紫外線輻射的內衣和外套;在食物中添加納米微粒,可以除味殺菌,有的納米微粒具有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的性能;目前已有許多加入了納米微粒的防曬霜、化妝品,具備了防紫外線的功能,可以讓靚女俊男駐顏有術;用數層納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藥物(如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后,可主動搜索并攻擊癌細胞或修補損傷組織……
科學預言六:人類進軍太空,“個人衛星”走進百姓生活。
空間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可以更快捷、經濟、充分地利用太空中無盡的資源環境,實現太空特殊材料加工、生物育種以及太空旅行、移居外星球等宏愿。
月球的開發利用將進一步納入人類活動日程。月球上存在許多地球上稀有或即將耗盡的資源,如氦-3,在地球的探明儲量只有15噸,在月球中卻儲量極大。
除了月球,火星同樣吸引著人類深空探測的濃厚興趣。科學家已發現火星存在水的新證據,人類第一次火星考察活動也即將展開。一系列太空探索必將為人類生存注入全新元素。
國際航天界目前正掀起一股“小衛星熱”,除了微衛星(重10~100公斤)外,還有更小的“納衛星”(重1~10公斤),最小的“皮衛星”(0.1~1公斤),只有信用卡大小。科學家預言,未來“納衛星”可以為個人所擁有,通過這種“個人衛星”,人們可在家里采集到更多所需信息,極大地豐富人類生活和工作。(責編李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