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蘭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這標志著世人對吸煙危害健康已取得共識。
哥倫布于1492年1月首次在美洲接觸煙草,然后將其引進到歐洲,逐漸流傳到全世界。幾百年來,人們對吸煙與健康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爭論。
在人們吸用煙草的初期,有人說吸煙能防疫。1665年倫敦大瘟疫時曾以吸煙作為防疫措施。據說當時漢堡有一次霍亂流行,該城的煙廠工人無一人得病。但是,另一方面反對吸煙的力量也很強大,早在1602年,倫敦大主教之死震驚了世界。因為他嗜好吸煙,人們認為他是吸煙致死。于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發動了禁煙運動,并親自寫了《對煙草強烈抗議》的文告。隨后,世界上不少國家頒布了法規,禁種、禁售、禁吸煙草。1639年,我國明朝崇禎皇帝也曾明令禁煙,違者處以劓刑。不過,幾百年來,爭論雙方都缺乏嚴謹的科學依據。于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禁者自禁,吸者自吸。
從學術上說,提出吸煙有害健康的是德國人賽瑪林格。他于1795年首先發現吸煙斗的人容易生唇瘤。近代關于吸煙與健康問題的提出,可追溯到1900年,一些流行病學者根據對人類流行疾病的調查研究,發現患肺病的病人逐年增加。因此引起對吸煙與健康關系問題的關注。不過,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還是1950年英國皇家醫學會和1964年美國醫政總署正式發表《吸煙與健康》的報告。該報告綜述了流行病學研究、煙草消費趨勢、煙草化學成分及其致癌性、吸煙對試驗動物的影響、吸煙對人和動物的病變機理等多方面的資料,明確提出了吸煙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特別是與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系。于是,1967年在紐約首次舉行了世界吸煙與健康會議。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要吸煙還是要健康,任君選擇"的口號,并把這一年定為"反吸煙年"。1987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總會作出一項決議,把1988年4月7日,即世界衛生組織成立40周年紀念日作為第一個"世界無煙日"。從1989年起,"世界無煙日"定在每年兒童節的前一天,即5月31日,以便提醒人們注意煙草對兒童的危害。
1996年,世界衛生大會在日內瓦舉行,大會發表了關于吸煙的第一份世界綜合性報告《警惕煙草》。該報告指出:"香煙每10秒鐘殺害一個人,估計世界上每年有300萬人死于吸煙。倘若煙草消費量保持目前的增長率,那么到2010年前后,每年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000萬,其中70%的受害者在發展中國家。"大會通過一系列決議,要求各國實施"與吸煙作斗爭的總體規劃":逐步禁止香煙廣告;提高煙草產品的稅收;加強對不吸煙者在公共場所的保護,減少被動吸煙對兒童造成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