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今年14歲,不知什么原因越來越沉悶,回到家里幾乎不與我們講話,學習成績也逐漸下滑,我真為他擔心!他是否有了心理問題?或許得了什么疾病?作為家長,我們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好起來?
北京海淀區張女士:
14歲的孩子,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青春期,許多人稱之為"多事之秋",其中"一事"即表現為與家長的疏遠,這是他們表現自己已經長大的一種方式。他們甚至認為家長根本不了解、不理解他們。因此,同伴就成了傾訴的主要對象,而回到家里反而無話可說。有些家長希望了解孩子所有的事情,惟恐孩子學壞,因而一旦孩子說話少了,自己就開始焦慮,甚至通過監聽電話、偷看日記等方法來打探孩子的"秘密",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讓孩子更"沉悶"。聰明的做法是:在尊重孩子"隱私權"的前提下,盡量多與他們溝通,做他們真正的朋友,讓他們有事能夠主動地對自己講。至于說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可能會有許多原因,比如,孩子的基礎較差、在學校遇到人際交往方面問題、家庭環境不好(父母總吵架)等等,這就需要家長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沒有任何原因即出現與家人疏遠、學習成績下降,則應引起重視,要觀察孩子有無其他異常,或是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以排除精神病早期的可能性,給孩子最好的幫助。
我是一名高中生,從小學開始便有啃手指甲的壞習慣,現在,我的指甲已經變形,甚至被啃出血。一次看報紙上說"這是一種心理變態,是一種自虐",這使我很害怕,我是心理變態嗎?我是自虐嗎?我該怎么辦?
浙江麗水蕭美:
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行為活動三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活動出現異常,都可稱為心理異常,也稱心理變態。判別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原因是異常心理活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較常用的標準有:經驗標準、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的標準等。經驗標準的含義之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觀經驗,他們自己感覺到憂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為,你的情況與此類似。至于"自虐",更多的是指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人在幼年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被壓抑到內心深處,形成無意識沖突,這些沖突會影響人以后的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個人會不斷重復某些行為,甚至是自我傷害的行為,以滿足心理需求。由于這種需求是無意識中的某種欲望,個人無法意識到,因而感到似乎有某種沖動,促使自己反復做出自己不愿意做(或認為沒必要做)但又無法控制的行為。要想了解自己的無意識沖突或心理需求,必須要做系統的心理治療。建議你盡快找專業心理醫生進行治療,以便早日解除痛苦。
我有一個好朋友,近半年來總為"腦子里反復出現一些不必要的想法"而苦惱,有人說她是強迫癥。請問:什么是強迫癥?腦子里反復出現一些想法,是強迫癥嗎?如果是強迫癥,該如何治療呢?
河北廊坊張小姐:
所謂強迫癥,又稱為強迫性神經癥,指的是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想法、情緒、意向或行為反復出現,患者明知沒必要,但無法控制它們,并為此深感苦惱。一般來說,病人多在一定的精神因素作用下起病。強迫癥的臨床表現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強迫行為三部分。強迫觀念可以表現為腦子里反復呈現一些想法、事情;也可以表現為強迫懷疑;還可以表現為強迫回憶。強迫意向指患者常常被一些與正常心理狀態相反的欲望和意向所糾纏,產生一些可能導致可怕后果的沖動,例如,患者走到河邊或井旁時就出現要跳下去的沖動。患者絕不會真正做出這種行為,只是不能控制這些意向的出現。強迫行為指患者反復做一些行為,它又可分為強迫計數、強迫檢查、強迫性儀式動作等。例如,患者反復記數樓梯有多少臺階;在馬路行走時依次點數商店的玻璃;離開家時,總要反復地檢查門窗是否關好,煤氣截門、水籠頭是否擰緊;進屋時必須先在門外立正、然后邁左腳進門,如果有同伴打擾,也必須找機會再次補充完成這一動作,才能安下心來等等。此外,強迫行為還有強迫洗手、洗衣服等,患者無法控制自己而反復洗手、洗衣服,甚至可長達數小時,手的皮膚洗破了還不能停止下來。
關于強迫癥的治療方法,原則上以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可以服用藥物,臨床上多以安那芬尼為首選,但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至于心理治療,目前的流派主要有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森田療法等等。心理治療能否取得療效,關鍵看患者能否配合治療。如果你想讓你的朋友盡快好起來,那就建議她找心理醫生做系統的心理治療吧。
我的孩子才上小學二年級,就有了一個令我們不解的毛病:只要一做作業就緊張,惟恐出錯。這也許與我們要求嚴格有關,我們怎樣才能幫助他克服做作業緊張的毛病?希望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
山東煙臺王先生:
心理學上有一種"無差錯癥"的說法,指的是:如果老師、家長經常向孩子講,千萬不要出錯,今天的一點小錯就會釀成今后讓你后悔不已的大錯,你會因此考不上大學,你會因此斷送大好前程……按理說這樣講不能算錯,但是如果反反復復只強調這一方面,就會形成心理上的"無差錯癥",即要求自己始終處于"無差錯"的狀態中。有這種癥結的人,他們懼怕錯誤,不能寬容自己的錯誤,更不能在錯誤發生后,去積極地消除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當然,避免這種心理上的"無差錯癥",并不意味著叫孩子都去爭先恐后地犯錯誤,而是應該在要求他們盡量少犯錯誤的同時,也要講講錯誤的不可避免性,不要一犯了錯誤就驚慌失措;更要講講出了錯誤后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方法。這是一種正確思維方式的教育,對提高孩子心理素質是大有好處的。作為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是可以理解的,但千萬不要因為片面要求某一方面,而使孩子形成心理上的"無差錯癥"。孩子年齡雖小,但承受的壓力并不比大人少;大人尚且難免犯錯誤,更何況孩子?因此,他們不但需要大人的理解,而且也需要大人的寬容。作為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幫助他們找出犯錯誤的原因,使他們盡可能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只有這樣做,才有利于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我與女朋友因誤會分手已經半年了,無論我怎樣解釋,她都不肯再給我機會。半年來,我做了各種努力,但都無法適應沒有她的日子,我該怎么辦?
北京朝陽區韓新:
適應是需要學習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適應是一種接受。不愿意接受,其實就是不愿失去曾經擁有的。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我們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須接受生活中種種不愿意接受的變化。接受,就是走出"懷舊"情結,及早消除負面情緒,面向未來,重新踏上人生之路。適應也是一種放棄。人生有所失才會有所得,就你而言,只有放棄已不屬于自己的情感,才有可能得到屬于自己的情感。要適應沒有女友的生活,就要放棄單方面想"重歸于好"的不現實的想法和欲望,反省自己的不足,避免在尋找新的感情時再犯同樣的錯誤。適應是人生別無選擇的課題,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適應。愚魯的人躺在昨天的陰影里哭喊著:"我痛苦死了,我實在受不了!"聰明的人站在今天的大地上堅定地對自己講:"我還有希望!"愿你做個聰明人,主動適應現在,勇敢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