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勝 陳明星
在開放式經濟中,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關系,不是孰優孰劣的比較,而是分業經營必 然為混業經營所替代的問題。因此在業已加入WTO的時代里,利用好過渡期,盡快推進我國 金融體系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轉軌,以迎接國外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挑戰,這對于穩定 和發展我國國民經濟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和緊迫的任務。
按照WTO的協議,我國政府承諾:在加入WTO的2年內,允許外資銀行辦理中國企業的人 民幣業務;5年內,允許外資銀行辦理城鄉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對外國非壽險公司,4年內允 許向外國和中國客戶提供所有企業和個人非壽險服務,中外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定在 50%以內,5年內允許向外國人和中國居民提供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服務;外資可持有基 金管理公司部分股權,3年內,允許設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外資股權不超過1/3,5年內外 資股權不超過49%,可從事A股承銷、B股和H 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
因此,在目前面臨與國際金融業即將全面接軌之際,我們不得不認真考慮目前我國金融 業的分業經營體系,是否能與國際普遍通行的混業經營體系相融合;或者說,在國際混業經 營體系的沖擊和挑戰下,我國分業經營體系是否還能與其平和的共存、競爭和發展;如果不 行,其“排斥”性反應是否會引發我國金融乃至經濟的大規模震蕩或危機。這迫使我們需要 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考察國內外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由來、背景、特征及并存的必然結局。
一、西方國家由分業經營轉向全面的混業經營
西方國家金融體系的特征,可分為兩塊:一是大陸系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上世紀至 今一直實行混業經營;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等,經歷了混業——分 業——混業的轉變。
在大危機之前,美國等國實行的也是混業經營,但隨著大危機的爆發,混業經營受到了 人們的極大攻擊。即大多數人認為,大危機是由于混業經營體系造成的。即銀行把存款資金 投向股市,并與證券機構聯手造假、吹大股市泡沫,從而引發股市的崩潰,并進而摧毀了銀 行體系。
因此1933年,美國頒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確定了商業銀行與證券及其它非銀行業務 相分離的分業經營體制。
戰后,除大陸系國家外,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基本都參照和仿效了美國的分業經營體制。
然而,80年代以來,由于諸多客觀環境的改變,美國、加拿大等分業經營體制的國家, 已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混業經營的情況,而政府也更多的是默許甚至鼓勵。這是因為:
1、傳統的銀行業務在相對萎縮。因為企業越來越傾向于低成本或風險共擔的資本市場 的直接融資,這導致證券業等投資銀行業務的迅速崛起;同時居民也越來越傾向于比儲蓄收 益更大的基金或保險。傳統的金融中心——商業銀行業務受到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同時相對萎 縮的雙重打擊,因此不得不努力向新興行業擴張。同時,資產證券化、期權、退休存單等金 融衍生工具,也模糊了分業經營之間的內含和界限。
2、與大陸系等混業經營國家的競爭需要。混業經營國家的金融機構,具有向全球客戶 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優勢,而分業經營國家要開展這些業務,不僅在國內市場受限,同時 在國外也難有專業的延伸。面對占有明顯優勢的競爭對手,結局將是更加致命的。
3、在對大危機的重新研究中,人們發現:經營證券業務的銀行多數指標均好于單純的 商業銀行,在大危機中這類銀行很少倒閉;大危機爆發的原因更多的是人們面臨的是一個新 的行業,同時存在大量的造假行為,而與體系并沒有直接的關系;銀行及保險公司不會為追 逐利潤而過度的冒險,他們會在風險與收益之間作出一個適合的權衡。
因此1999年11月,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放棄分業經營體制,轉而實 行混業經營體制。在此之前,曾經追隨美國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家,如日本、加拿大、新西蘭 等國,已全部放棄了分業經營體制。
從理論上看,分業經營很難與混業經營相競爭,其實力懸殊有如刀棍對槍炮、馬匹對坦 克。因為混業經營能夠隨時追逐各個行業的利潤高點,而分業經營在行業低迷時只能苦苦忍 受,而在行業高峰時卻驚訝的發現面對著瞬間涌入的強大競爭對手。特別是混業經營為了搶 占市場,必然及能夠極大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性能價格比”,這樣分業經營就只能謝幕轉 軌了。
二、我國實行分業經營的背景及局限
在1992年以前,我國實行的是混業經營體制。1992年前后,由于出現了房地產熱和證券 投資熱,大量銀行資金通過同業拆借等方式紛紛涌入熱門行業,加大了泡沫的吹發程度。因 此從1993年起,國務院明確了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995年以后陸續 頒布的《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法規,為我國實行分業經營的金融體系 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和準則。
目前國人大多認為,我國實行分業經營的基點,是因為目前金融機構的絕大多數資產都 屬國有,而證券市場等的規模又相對狹小,因此實行分業經營,能夠從制度上切斷“老鼠倉 ”等“損公利已”的重大行為。
當然我們應當肯定,幾年來的分業經營保證了我國金融乃至經濟的穩定運行,并為我國 順利的加入世貿組織和接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如果繼續以分業經營 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中長期發展格局,可能是不妥的。因為:
1、分業經營并不能完全避免混業經營的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 產權的風險;二是管理的風險。
產權的風險與體系無關,因為“損公利己”的行為,其方式方法很多,并且層出不窮。 例如雖然我國實行分業經營,但在2001年中,仍有權威部門宣布我國股市中的銀行違規資金 ,有5000億元~6000億元之多。而且國有等產權問題,正是今后我國改革的攻堅目標,我們 似乎也不能以改革的對象來確定我國金融業的中長期體系。
同樣,管理的風險與體系同樣無關。例如德國一直實行混業經營,但其金融體系一直很 穩健;而日本長期實行分業經營,90年代卻一再出現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等事件。
2、分業經營可能加大了我國金融業的結構性矛盾。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是生產要素 能夠在行業間的盡可能自由流動。這樣生產要素棄低利就高利,一方面提高了生產要素的效 益,另一方面緩解了經濟中的瓶頸約束。而分業經營則可能加劇我國金融業的“南澇北旱” 的結構性矛盾。
如:銀行由于企業的“三角債”等原因而過份“惜貸”,導致資金的積壓;證券公司前 幾年以800億元的資本金,每年贏利都相當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總和,但卻因缺乏資 金而不能更快的做大做強;保險公司面對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利差損失嚴重,但同樣缺 少相應的投資避險工具。
并且加入WTO后,我國金融業的結構性矛盾會更加突出。例如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的數目 為121家,資本金900億元,總資產7000億元,平均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大券商1%~2%的規模 ,競爭的優劣勢態可想而知。
3、國內分業經營難以應對國外混業經營的競爭。雖然按照WTO的協議,我國能夠自主選 擇分業經營的金融體系,而且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也必須遵照我國分業經營的規定。但由 于外國金融機構——在我國設立金融機構的母公司是混業經營,這樣它就有諸多繞過我國分 業政策的應對措施。
例如據專家分析,以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為例,國內監管部門往往只能關注本行業金 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是否達到了法定標準,但如果分屬不同行業的金融機構,在股權上同屬 一家跨國金融機構控制的話,就可能出現同一筆資金被兩家或更多家金融機構同時用作抵御 風險準備金的情形。這就形成了監管部門的監管盲點。
同時,人事安排也同樣如此。即其可以在國內一家金融機構任職,同時也可以在國外母 公司任職或分管國內另一家金融機構,以規避不允許同一高級管理人員在兩個以上金融機構 兼任職務的國內分業規定——這將使得機構的灰色聯手更加便利。
因此國外金融機構在與國內分業經營機構的競爭中,仍具有極大的混業經營的特征和優 勢。這將使國內分業經營的金融機構難以抵敵。
三、盡快確定并推進我國混業經營的改革
我國目前距對外資徹底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只有短短的5年過渡期。這5年時間,對于一 個金融資產總量達20萬億元的國民經濟的核心部門——金融體系來說,任何一些明顯的改革 和變動,無疑的時間都顯得十分短暫和倉促。因此,要較徹底的改變我國金融從分業到混業 的經營體系,我們就更需要爭分奪秒、及早地籌劃和推進。
當然,近幾年我國的混業擴張一直在持續地進行著。例如保險資金入市、券商股票抵押 貸款、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同業拆借市場、保險公司推出連結保險和分紅保單等等。同時, 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同時跨越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業務。例如光大集團擁有光大銀行、 光大證券、光大信托三大機構,并且控股申萬證券,組建中加合資壽險公司;平安保險也同 時立足四大主業,包括產險、壽險、信托和證券。這揭示并體現了混業經營在現代經濟中極 強的生命力。
在規劃并推進我國金融體系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轉變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以下 三方面的關鍵點:
1、推進金融機構的民營化改革。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 券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基本的格局是以國有為主,中外合資、股份合作并存。
例如目前全部金融機構的總資產為20萬億元,而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產就占到了6 0%左右。
按照市場經濟的普遍法則,國有產權應當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因為國有獨資或控股的 經濟實體,可能很難具有持續和旺盛的競爭力。因此重塑微觀經濟主體,可能是我國在推進 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2、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相應的法律法規,標明或勾畫出金融體系轉軌的目標模 式,同時它也明確地規范和指導著投資者的行為。
市場經濟強調的是,在明確法律的界定下,投資者和消費者具有各種自主的和理性的行 為;而其反對的,是一個個具體項目的逐級審批和備案。
因此根據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先推出《關于推進混業經營的若干暫行規定》 ,以明確目標模式和法律界線,促使投資者、尤其是民營投資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參予我國 金融資產的增量構造和存量重組。這可以極大地降低金融體系轉軌過程中,目標界定和信息 溝通等的交易成本,從而加快或促進金融體系轉軌的更加順利的進行。
3、加強體系的監管工作。這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監管必須與監管對象的結構 相一致”。例如英國將分業經營時期的9個監管機構合并成目前的一個金融服務局。因此我 國可能也需要進行相應的籌劃。二是需要考慮監管機構的更高效率運行。即需要構造一個機 制,使得社會能夠隨時或定期挑選出更優秀的監管者。這對現任監管者來說,無疑存在著極 大的壓力和動力。三是在WTO時代,監管者要高效率地發揮作用,就要同時兼備國內外的理 論和實踐經驗,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