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兆見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目前已步入信用經濟的邊緣,經濟全球化趨勢及WTO的加入, 更使我國經濟必須融入到世界主流經濟中去。但是,脆弱落后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嚴重制約 著我國信用經濟的發展步伐,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已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
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現狀
10余年來,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由于發展時間短、信 用環境差等原因,這個行業尚需進一步完善。
首先,評級機構數量多、規模小,市場呼喚權威、有廣泛影響力的評級品牌。據保守的 統計,目前我國信用評級機構不少于40家,其中建立了完整的評級方法體系和內部管理制度 的、有一定業務規模和影響力的評級機構有七八家,市場比較零亂,沒有形成科學的行業組 織結構。
其次,市場規模小且單一,評級領域尚需拓展。我國目前已經開展的評級主要有4類。 相對成熟的評級業務主要有企業債評級與貸款證企業評級,最近上市公司可轉換債的評級業 務開始啟動。正常年份,每年企業債發行計劃額度在300億元~400億元,發債主體100余家 。貸款證企業評級目前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大中城市開展。除了企業債、貸款證企業和 擔保貸款企業等有評級要求外,其他評級都是市場的自發需求,還不太成熟,業務量較小。 與國外相比,資產證券化評級和金融企業評級尚未正式開展。
第三,品牌紛亂,社會無所適從,某些信用等級公信度差、可操作性差。某些評級機構 出于自身生存而對企業的評級結果不夠客觀公正,市場低層次無序競爭,導致目前信用等級 本身缺乏公信,“信用工具失信”,難以為社會接受;信用等級檢驗系統缺損,缺乏度量信 用風險的依據,在使用時可操作性差。
以上原因,導致信用評級未能起到其在社會信用體系中應有的作用。
信用評級市場面臨的發展機遇
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為信用評級營造了良好的宏觀氛圍。國家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社會各 界的共識。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 就不能健康發展”;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杌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專門 對信用建設作出論述,強調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 為重的良好風尚”。任何完善信用體系的舉措都會得到輿論的廣泛支持,數據開放、信用立 法等社會呼聲日漸高漲,很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進行信用建設方面的實踐??梢哉f,“信用 ”問題在我國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被關注和認同。作為國家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 評級行業也當然地受惠于這種氛圍的影響,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企業信用評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鑒于信用評級在信用風 險防范方面的積極作用,它已經成為銀行業防范金融風險的有力工具。最近,巴塞爾銀行監 管委員會發布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并將于2005年實施。根據《新協議》,銀行將采用 標準法或內部評級法度量信用風險從而配置經濟資本。對我國而言,無論采用標準法還是內 部評級法,評級機構都應該在其中有所作為。采用標準法時,銀行將直接采用社會評級機構 對貸款企業的評級結果確定信貸資產的風險權重,這就需要社會評級機構直接提供大量的權 威的評級數據。內部評級法的要點是違約概率(PD)和違約損失率的確定,而PD是貸款企業信 用等級內涵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不同的是在該方法下信用等級評定由銀行職能部門進行。由 于《新協議》對內部評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國銀行業開展內部評級時間尚短,不僅評 級方法尚需完善,而且銀行內部評級部門同樣沒有PD方面的歷史統計,不過在完善內部建設 的基礎上,社會評級機構完全可以找到與銀行內部評級的協作點,共同推動企業評級市場的 發展。
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是企業信用評級的另一個巨大潛力市場。鑒于中小企業貸款難、 尋保難的問題,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各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行做法,當前全世 界已有半數國家建立了這種擔保體系。自1998年10月至今,經幾年發展,我國中小企業擔保 機構已初成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信用服務機構。中小企業高風險的特點,決定了中小企業 擔保機構的高風險,要求擔保機構在經營中充分利用信用評級等工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評級機構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介入這一市場并促進它的健康發展。
加強評級機構內部建設
明確評級理念,樹立信用評級的公信形象。在信用評級方面,經常存在這樣的誤區,那就是 評級的服務對象到底是誰。理論上講,應該是為被評者、被評者的交易對手(或者說授信者 、投資者)、監管者服務,但深入分析信用評級的起源及本質后,就會發現并非如此。信用 評級是對企業償還債務能力及意愿的分析,應該說是為交易對手(授信者、投資者)服務的, 如果說它也是為企業服務的話,那也是因為企業由于獲得了較高的信用等級從而得到了融資 的便利,所以說資信等級為企業服務應該是從屬的、非主要的,因此國際知名評級機構都采 取較為保守的評級標準,其最基本承諾均是為投資者服務。但在我國,由于市場原因,評級 機構為了業務開展和生存需求,在宣傳時往往不自覺地強調了為被評主體服務的導向,并且 在評級過程中也是圍繞著企業被評主體的需求,反而忽略了為投資者服務的最基本原則,導 致“評級采購”現象的發生,嚴重影響了評級結果的公信力。
大力開展企業信用評級,提升信用評級的社會利用價值。信用等級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 ,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其一,是信用等級產品本身的公信力;其二,是信用等級產品必 須具備足夠的量的規模,即評級機構的評級活動必須能夠覆蓋占經濟活動主導地位的經濟主 體,使信用等級數據能夠反映社會信用較為全面的狀況。拋開第一點不談,目前我國評級產 品亟需在量上形成規模,這就需要評級機構充分結合國情,大力開展企業信用評級。不同于 發達國家,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規模很小,融資的主渠道并非資本市場;對于眾多的企業來 說,擁有債券評級者如同陽春白雪。在這樣的環境中,單純的債券評級業務很難引起社會共 鳴,從而難以起到信用等級應有的社會價值。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使信用等級引起社會普遍 重視和廣泛認同,從而成為企業經濟活動的通行證件和信用管理的基本工具,就必須拓展評 級對象范圍,將企業信用評級作為開展評級業務的重點,為眾多企業打造信用等級牌號。近 年來,一些評級機構已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在一些經濟地域內,依靠當地政府或人民銀行 的力量,積極介入到企業信用評級領域。
建立評級結果的檢驗系統,提高信用等級的可操作性。檢驗評級結果的唯一標準是違約 概率,并非是信用等級本身,而與其對應的違約率才是投資者作出決策的依據?,F代信用風 險管理的要素之一是不同信用等級所對應的不同違約概率。缺乏違約率統計的信用等級內涵 是不完整的、沒有說服力的、甚至是沒有應用價值的。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之所以 被廣泛重視和采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同的信用等級有令人信服的違約率檢驗記錄。我 國評級業發展時間尚短,特別是企業評級方面,由于某些機構評級結果的不嚴肅性,也使他 們缺乏統計違約率的積極性。但是,建立違約率模型是信用評級市場走向成熟和評級產品具 備可操作性的前提,是我國評級機構必須完成的工作。
企業信用評級行業建設的思路
信用評級的行業特點
信用評級有著鮮明的行業特點。第一,信用由信譽發展而來,商譽是評級機構最大的財 富,是核心競爭力,一家機構一旦在自己的領域樹立起權威,他人很難進入,從這個角度, 可以說該行業有很高的壁壘;第二,建立在上述特點的基礎上,綜觀征信國家的信用評級行 業,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內只有很少幾家評級機構,他們在各自業務領域具有壟斷地位;成熟 市場的信用評級行業不是百花齊放,而是壟斷經營。信用等級的本質決定了該行業這種特點 。其一,壟斷在很大程度上使評級機構不會因為價格因素而放棄原則,有利于信用等級的公 信力;其二,信用評級是用通用的等級符號向社會表達被評主體的信用狀況,而不同評級機 構對同一等級符號的定義可能不同,百花齊放的經營方式,將導致等級符號的雜亂,非常不 利于投資者通過它在不同被評主體之間的比較判斷——同一行業內過多的判別標準就等于沒 有標準。于是,成熟的市場最終選擇了幾家被廣泛認可的評級機構。
我國企業信用評級行業建設的思路
我國正積極地朝著征信國家的目標努力,在信用評級的行業建設方面,應該通過整合現 有資源,自覺向上述特點靠攏;在建設我國企業信用評級行業方面,以下方法應值得嘗試。
(1)整合現有評級機構,打造企業信用評級權威。
不同于債券評級,企業評級收費低,評級機構必須以評估數量保證盈利;營造企業評級 品牌,更需使評級活動覆蓋地域廣、行業全,要求評級機構投入巨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完善 的業務網絡,承擔龐大的運營費用;現有評級機構本已財務緊張,無力在全國、全行業范圍 內建設自己的業務網絡;“以巨額投入方式造就權威”的巨大投資風險,又基本上排除了新 資本進入的可能,“大規模網絡”只能是一種前景。針對這一現狀,鼓勵現有評級機構通過 聯合和兼并,進行存量整合擴大業務開展能力,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國際上的大型評級 機構大都是通過這條道路發展起來的。但是,“整合”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需要克服。首先 ,在我國目前評級市場尚不發達的時期,這種“整合”可能缺乏市場基礎,如果沒有政府的 大力支持或者社會機構的巨額資金投入,整合的過程很可能演變成拔苗助長,對于這一點, 市場參與者應予以高度警覺;其次,對于企業信用評級來講,通過整合產生的大型機構雖然 具備了較強的業務開展能力,但依然難以取得評級對象違約記錄資料,仍然存在評級結果檢 驗的難題。
(2)在增量上做文章,鼓勵實力機構介入企業信用評級市場。
除了社會評級機構整合外,在我國還有一些更具優勢的、覆蓋面更廣的高效評級資源, 它置身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10幾年來,伴隨著銀行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大都建立了一套 較為嚴密的內部評級體系,每年可以為數10萬家企業進行評級。由于其評級目的是控制信貸 資產的違約風險,并且是免費評級,因而對投資者而言,其評級結果較某些現有社會機構的 評級結果更具參考意義。但是由于政府和銀行信貸制度的約束,這一體系一直是不對外服務 的功效:1解決了企業信用評級開展能力問題;2有利于解決企業資信等級違約率模型、信用 等級遷移模型的建設問題,對于信用評級行業乃至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都將起到事倍功 半的效果;3有利于銀行內部評級法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