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明
提到癌前病變,很多人就會聯想到癌癥。在癌癥尚沒有被攻克的今天,不免膽戰心驚,憂心忡忡。但也有的病人則能坦然對待,尋求治療的良策。筆者手頭就有這么幾個病例。
李小姐因發熱、咳嗽到醫院看病,拍胸片發現雙肺布滿癌結節,診斷為皮膚惡性黑色素瘤肺轉移。原來,李小姐自小在頸部有個黑痣,因該處常受摩擦,醫生曾勸她手術切除,她不以為然。近半年來。黑痣明顯增大,且有滲液,她仍不警覺。現在這黑痣已惡變并且向雙肺播散,已屬晚期癌腫。
趙女士懷孕兩個多月的時候,就有斷續的陰道流血,排出的血液中有時混有水泡狀物,用了保胎藥也不見效。以后子宮增大很快,與懷孕月份不符,診斷為葡萄胎,終止了妊娠。醫生告訴她,患過葡萄胎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兩年內不要再懷孕,以防惡變。趙小姐沒有理會這些,她想想自己已30歲了,求子心切,不到一年又懷孕了。不料想,這次懷的還是葡萄胎,而且是惡性的,很快轉變成了絨毛膜上皮癌,發生了肺轉移。
林老師年方45歲,在一次健康體檢時,醫生發現她患有外陰白斑,告訴她說是“癌前病變”,要定期復查。不想她聽了渾身涼了半截,好像大禍將至。第二天跑遍了市內的各大醫院,做病理檢查的結果都是無惡變現象,均矚其觀察,定期復查。可這位女老師仍不放心,堅信自己患了癌癥,從個體醫生看到省城醫院,內服外用的藥試了個遍,外陰白斑依然存在。終于有一天,她在無法解脫的恐懼中服毒自盡了。
設計院的陳工程師52歲,有8年的胃潰瘍病史,病情反反復復。最近剮做了一次胃鏡,病理報告為:胃小彎潰瘍,周圍粘膜不典型增生。有人說不是癌,不用開刀;有人說馬上就變成癌了,是早期癌。應該切除。陳工很開朗,他說不管是什么他都不害怕,聽從醫生的治療意見。醫生坦率地告訴他,他這種情況屬于癌前病變,癌變率為10%左右。結合他這個年齡,應該手術切除為好,以防后患。陳工現在已住進了病房。
所謂癌前病變,是指一些與一般病變相比,較容易發生癌變的病理改變。由正常細胞發展為癌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的時間較長,多為數年甚至數十年。如果在癌前病變階段進行合理的治療,就有阻斷癌變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如下癌前病變應引起人們的重視:①生長在易摩擦部位的黑痣,如手掌、腳底、頸項等處,平時盡量不去刺激它,不去剪、挖、點擊、電灼等。如出現灼痛、奇癢、潰破、增大或周圍長出衛星灶,為惡變的先兆,最好馬上完整地切除掉。②粘膜白斑,特別是口腔、食管、外陰、宮頸、陰莖等處的白斑。③胃腸道病變,如久治不愈的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胃腸道多發性息肉、殘胃等。④子宮疾病,如子宮頸不典型增生、宮頸重度糜爛和息肉、子宮內膜增生癥、子宮肌瘤、葡萄胎。⑤皮膚慢性潰瘍、慢性骨髓炎形成的竇道、燒傷后的疤痕、放射性皮膚炎、慢性肛門瘺等。⑥乳房纖維瘤、乳房囊性增生病。⑦卵巢囊腫。⑧隱睪、陰莖包皮過長或包莖。⑨肝硬變。⑩甲狀腺腺瘤。(11)膽囊息肉。
出現了癌前病變,應如何對待呢?首先應該重視它。癌前病變有一定的癌變率,像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惡變率為4%~7%,葡萄胎的惡變率為10%~15%,子宮頸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惡變率達45%。前面提到的李小姐和趙女士就是粗心大意,留下了惡果。其次,我們應從另一方面去認識。癌前病變并不是癌,也不是早期的癌,它們與癌癥有著本質的區別。絕大多數的癌前病變并不會演變成癌癥,只要治療措施得當,完全可以自行隱退。所以,不要把癌前病變與癌癥等同起來,重演像林老師一樣的悲劇。最后,還須強調的一點是,專家們提出癌前病變概念,目的是喚起人們對癌的高度警惕,盡早防范,去除容易誘發癌癥的心理和行為因素。決不能把癌前病變擴大化,在病人心理罩上陰影。事實證明,精神壓力造成的負性情緒可降低機體免疫力,成為癌細胞的“激化劑”。那樣,就與提出癌前病變這個概念的宗旨恰恰相反了。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