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蘇鵬 陶 莉
他控制資產超過200億;當我們將商業世界想像得充滿血腥的味道,而許榮茂卻宣稱“沒感覺,我喜歡參與其中”;從打工仔到億百富豪,是怎樣的一部發跡史?……
《福布斯》榜中巨富首度接受大陸媒體獨家專訪
有人稱許榮茂是房地產新貴,也有人形容他是業界的“巨鱷”:在國內的土地儲備數量龐大,舉重若輕、敢做別人不敢做的項目,隨時可調用的資金數額驚人……
關于他的種種傳聞,令人深感他的神通廣大,莫測高深,隨著2001年度《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出爐,排名第5的世茂集團董事長許榮茂更成為無數中國人談論的話題。
51歲的許榮茂不喜歡拋頭露面,不喜歡他人將自己視做傳奇,盡管一些人甚至將他推向了李嘉誠那樣的偶像地位,但已成為中國大陸媒體關注焦點而從未接受過專訪的許榮茂,卻被多家媒體拼湊出多種自相矛盾的富豪形象,讓人無法認識他本來的面目。
2001年12月5日在上海接受《英才》獨家專訪的前一天,許榮茂以現金2.3億港幣購得香港豪宅“創世紀”,這座著名別墅于1997年樓市高峰期市值高達9億港元,堪稱全球最貴豪宅。
香港是一座不斷制造神話的城市。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觸動了香港媒體的神經,成為競相報道的當日頭條。事實上,它進一步證實了人們的猜想:許榮茂的確是一位不可限量的實力派人物。
站在“中華第一高樓”——金茂大廈44層集團總部的辦公室里,俯瞰百年外灘、上海夜色,此時此刻的許榮茂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位控制資產超過200億的富豪,卻異乎平淡地對我說:“只有基礎堅實,才能建高樓,才能更好地看到遠處!”
實力:不到兩年,兩次借殼成功上市
盡管許榮茂采取種種低調表現,一直回避傳媒,連許多商界人物對他的印像也極為模糊。但他喜歡以宏大的方式敘述“主題”,因而每一次出手,即產生強烈的效果。尤其以浦東江景豪宅世茂濱江花園為代表,它將是國內最高的高級住宅區。據業界人士測算,他在北京所開發的項目也占據了整個高檔住宅房市場的相當大比重。
“為什么獨愛豪宅?”百思不得其解。
“建筑上很多美的地方,只能在大項目、在豪宅上才能描繪得淋漓盡致。”并非預期的回答。
不甘心再問:“總有生意上的考慮吧?”
思考方法是最簡單的邏輯,縮小包圍圈:“上海有3000多家房地產公司,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價格戰的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我們的項目大多定位于幾十萬平方米的高檔房產。五星級的房子,售價為三、四星級,市場占有率自然就高,銷售情況也好。”
人們很自然對許榮茂產生一個疑慮:同時多個投資,涉及數額龐大,資金從何而來?
“搞房地產大項目的運作,資金來源應該有四塊:自有資金、銷售滾動資金、銀行拆借及市場融資。我們主要是一、二點做得較好。自有資金充裕,每一個項目資金到位快。銷售滾動我們做得較出色,所以銀行拆借壓力不大,市場資金就無足輕重了。”
全權負責銷售的許榮茂之子許世壇透露,以世茂濱江花園為例,項目總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預計投資60億。現在實際上投10億就已開始銷售,銷售好、資金回籠快,自然后續資金壓力就不大。整個項目將于2004年完工,預計銷售100億。首期2號樓一個月內基本售罄,現在排隊等待預定二期單位的購房者還有1000多人。
世茂銷售現場的火爆程度,獲得浦東新區最大危房改造項目和京滬眾多大型項目的投資機會,這讓許多業界人士羨慕不已。
圈子里盛傳這跟許榮茂有良好的政府人脈有關。但他認為:“搞房地產第一是專業,第二是資金。關系已不像改革開放不規范的初期那么重要了。”
高檔高價是否意味著暴利,讓局外人怎么也看不明白。許榮茂用面粉和面包形容起樓的成本和樓價:面粉的價格各地差不多,但不同地方做出來的面包能賣出不同的價格。
“做房地產最重要的是地點,不同的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對房價高低都有極大的影響。投資開發世茂濱江花園就是因為我們看重陸家嘴是上海的CBD,有幾百萬平方米的高檔寫字樓,吸引成千上萬的國內外大企業進駐,區域內卻沒有相匹配的高檔住宅,我們正好補缺。”
至于投資回報率,雖然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市場利潤空間巨大,類同于十幾年前的香港,但也有相當多的開發商認為內地已進入微利時代。許榮茂覺得這要取決市場定位。
“房地產業界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但有經驗的發展商若能把握好市場定位,樹立專業可信的品牌形象,還是能拿到不錯的回報。但今后的利潤應不會很高。”
有意思的是,各家媒體對世茂的利潤報道差距甚遠,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許世壇的解釋:產品做得好能有一二成利潤,集團預計2002年銷售額可達50億元人民幣。
2000年及2001年,世茂先后兩次借殼上市,一次在上海,以高出凈資產的價格收購上海萬象集團,接手26.43%的國家股,并正式翻牌為“世茂股份”,他們主要是瞄準萬象于南京東路黃金地段投入11億卻還爛尾的萬象國際廣場,許世壇講再投20億這棟樓價值就可達40—50億;另一次在香港,于2001年11月22日收購香港東建科訊控股,更名為“世茂中國”,許氏家族控股69.74%,未滿半個月,已“牛氣”沖天,市值漲了三倍。
一向崇尚默默發財的許氏家族為何將自己突然變成一個公眾公司?
“今后我們還想搞一些比濱江花園更好的項目。境外上市,融資的機會更多。”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家族股“一股獨大”,怎么能保證股東利益最大化?
“只要公平、公正,運作規范、透明度高就是對公眾最好的保證。例如我們收購萬象以后,我們將一年前投下的優質資產湖濱花園,按原價轉讓給上市公司,僅利息損失就不少,但對上市公司的順利運轉有很大幫助。”
十幾年投資幾乎從未失過手的許榮茂信奉穩健、看長遠的理念:“做事情腳踏實地。看問題眼光放遠,不要只注重眼前。就像剛學開車,師傅讓你看遠一點,可你就怕眼前出事。”
問題是投資房地產會是許榮茂的長久之計嗎?“我們主要在房地產和酒店兩大領域發展,并準備在上海、北京建五星級大酒店,在香港收購現成的。從長遠看酒店的發展也會很好。”
憑借目前的實力,世茂未來的財富目標是否可以公開?“我沒給自己框定要賺多少錢。對于做房地產的,樓蓋起來就很有滿足感。”
背景:從打工仔,到億萬富豪
市面上關于許榮茂的發跡史,流傳著好幾種版本。面對記者對他成長經歷滿懷興趣的期待,許榮茂的回答和藹可親卻實質內容有限。是因為謙遜的品德,抑或為保持帶有神秘色彩的公眾形象?
雖然許榮茂不愿沉浸在過去,但聽者無法不把他今日的成功與人生的種種遭遇聯系在一起。
自小不想出人頭地的許榮茂,受到從醫的父母對他的影響,選擇了中醫,然而這對他日后從商大有裨益。“中醫講究平和,不會為一些小事急躁。我覺得有一些人很聰明,但暴躁起來不考慮后果,這是做事業的大忌。”
也因此70年代到香港尋求發展的許榮茂能平和地正視自己的生存狀態:“我當時只會講閩南話和普通話,所以從事中醫沒有先決條件,病人說什么我都聽不清楚。”
他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藥店里當伙計,只幾天的光景,因為不能適應粵語,就又跑到工廠去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當上了證券經紀人。幾經辛苦,有了積累后,他自己開設了一家金融公司。從1981年到1983年,兩年光景他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32歲的許榮茂身價已過千萬,開始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在金融市場我比較順利。很多人第一桶金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拼搏,我運氣稍好一點。不過我對經濟非常感興趣,如今還一直閱讀經濟方面的書籍。”據屬下講,許榮茂對數字敏感,心算過人。
他的傳奇也由這里開始。
覺得還是做實業踏實的許榮茂,在80年代中期將資金投向紡織和成衣。在香港、內地開設工廠。
最重要的人生機遇是在1989年。“這一年我轉做房地產。以前做服裝特別累,員工多,業務量大,但利潤微薄。幫美國人做加工,等于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貼上他們的標簽,沒有自己的品牌。這雖然也是實業,但缺少滿足感。現在我們建一幢幢雄偉壯麗的大廈,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們的生活,又給自己帶來事業成功的欣慰。”
此后的10多年里,許榮茂南征北戰,不管房地產形勢是高峰,還是低谷,他的事業總能蒸蒸日上。許世壇將這一切歸功于父親的眼光:“他總能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看到。”
當無人看好中國內地房地產時,1989年的他出巨資在家鄉福建進行了一系列項目開發。然而當大江南北的中國房地產如火如荼時,他卻攜妻帶子轉到了澳大利亞搞起房地產。1994年北京房地產低落時期,他卻大舉進入,以至后來的高檔外銷公寓在北京家喻戶曉:紫竹花園、亞運花園、華澳中心、御景園等等,但許榮茂這個名字卻鮮為人知。2000年北京房地產再上高峰,上海正是低谷,他又力排眾議地將投資轉向上海,再一次證明他有自己獨特的經營之道。
大多數人真正開始注意許榮茂是2000年8月,因恒源祥而聞名滬上的上海萬象集團突然宣布正式變更第一大股東,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許榮茂才浮出水面。
從一無所有的打工仔到億萬富豪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
“我不覺得自己有什么特別的成功之道,只是比人家更投入、用心、注意細節而已。項目圖紙我要一遍遍看,濱江花園的圖紙討論不下100次,售樓書我也改了4遍。樣板間的空調做好了,我覺得位置不行,共調整了三次。窗臺的高度,插座的高度,很多人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都認真去做。”
青年時代的教育在大陸完成的許榮茂,認為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貫穿他個人命運的始終:“中國文化教人要誠信,辦事要穩妥,這是優秀的傳統。世茂集團的宗旨里將誠信放在首位。”
影響他一生的人是孫中山。“他的愛國情操和統一中華民族的精神對我的影響很大。臺灣回歸,祖國統一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愿望和心聲。”
弱點:臉皮薄,不情愿成為公眾人物
我們將商業世界想像得充滿血腥的味道,而許榮茂卻宣稱“沒感覺,我喜歡參與其中”,不只一位世茂員工稱贊許榮茂寬厚、溫情。但當我們把這樣一位不抽煙不喝酒的淡泊之人與一家10多年來在中國內地開發了幾百萬平方米豪宅的公司相比照,有些不可思議。
人性中有許多弱點,比如懶惰、驕傲或者貪欲。“我現在沒有機會懶惰,不敢驕傲,更談不上貪欲。現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高手如云,我們只能埋頭苦干,才能把品牌做得更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從個人角度,許榮茂很清楚自己的弱點所在:“我最大的弱點就是好面子,臉皮薄,批評人家說不出口。”
但這并不影響許榮茂以黑馬的姿態出現在生意場上:“很多人愿意跟我談,不愿跟我的部下談,因為他們比較專業,感覺比較精。我的方法不一樣,凡事想自己又考慮對方,談定100塊,有時可能買回來變成110塊也不去計較。這個社會誰都聰明,有的善于表達,有的放在心里,只要抱著將心比心的心態,一般都能談的成。”
憑感覺作決策嗎?“從小我數字觀念特別強。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個底數。所以有的人覺得我作決策快,實際上我已聽完法律、財務等專業人員的意見,心里算好了。”許世壇形容父親最顯著特點是沉著,幾十億的投資不會慌。
不知道目前將投資重心押在上海、北京的許榮茂,與李嘉誠的和黃、新鴻基、恒基及新世界等香江地產大亨同場進行高層次較量時,是否能一樣的不慌不忙。“好像沒太大壓力。他們品牌好、資金實力雄厚,他們有他們的強項,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我們對內地房地產運作了解較多,對內地客戶需求的偏好較為清楚,而且我們滾動銷售做的好,本身也無資金壓力。”
擁有了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后,賺錢對他個人而言已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要有大項目做他就感覺很興奮。不過有人要比許榮茂更關注他本人的財富數字,就好像美國《福布斯》。結果許榮茂很不情愿地被列入名單:“我覺得社會壓力特別大。原本可以默默地搞我的實業,現在一下子變成了公眾人物,要接受很多人對你的評頭論足。我剛才說過我最大弱點就是臉皮薄,人家說我太好,我不好意思;人家說我不好,我聽了心里也不高興。不讓人家說不是最好嗎?”
見識:落伍的時候,會徹底交班
業界流傳:房地產很容易流行,也很容易被淘汰,幾乎沒有百年老店。對此許榮茂有自己的主張:“我們目前把不斷創新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個項目當中。比如做濱江花園,為推廣二期公寓,一期時的樣板間用了不到5個月就拆掉翻蓋,為什么?因為半年前你是最好的,半年后不一定。不管在什么市場,只要自己做得最好,就有很多機會。”
作為開發商最忌諱閉關自守。“經驗、見識狹窄這倒不怕,只要勤奮、虛心。就怕自己覺得自己的產品最好,這是一種心理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或多或少會犯一些思想僵化的錯誤,至少現在的他不以為然:“可能因為大量公務的磨練,包括我現在還喜歡讀書、看報,所以我覺得我的想法比起年輕人一點都不差。當我覺得自己落伍的時候,會徹底交班,不會賴在這個位置上影響企業發展。”許榮茂自我評價:“還不敢說我有多大的成就感。現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了一定的體現,我感覺挺滿意的。”
運作如此龐大的資產,該如何應付各種復雜的關系?“做一個企業家應德才兼備。如果你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只盯著上市公司,不是用發展的目光帶著上市公司去盯市場,不可能做大、做好。”
早過了為安全感掙錢的階段:“以前,我掙錢是為了家人生活的安定,現在卻可以實現多一點想法,比如從城市整體規劃考慮,投資大型的項目,改善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區域生活方式,縮短和發達國家居民居住環境的差距。我還有一個想法,搞高等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缺少高素質人才根本不行。”
盡管中國富豪已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奮斗的目標和榜樣,但中國人傳統觀念對富人仍存有一定的偏見,形容富人多是“為富不仁”之類,他覺得:“人的品格不能因窮、富、種族或國家而分類,每一個人群里都有好人和壞人。”
有錢快樂,還是沒錢快樂?
“只要平常心,有錢沒錢都可以獲得快樂。但我覺得現在工作壓力比較大。”
從容地面對每一天,緣于性情:“任何事都能平和地對待。特別是晚上回家,沉浸在書海、報刊里,白天不愉快或壓抑的東西都能拋之腦后。”
有時也會不開心,但不會太計較。“因為它們在我的眼界里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片段,遠不是生活的全部。”
獨特的生活方式。無論多忙,許榮茂只要與兒子同處在一個城市里,晚上10點到11點,一定要同他散步。“這樣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體會,又可以增加自己的體力。我覺得年輕人要幫帶。作為白天工作上的問題提出也好,商量也好,是相互溝通的一個好機會。”
最想留給子女的是精神。“不斷創新的精神,因為事業最終會交給他們,如果太保守就不能發揚光大,我希望他們在事業上能不斷開拓。”
最看重家庭和健康。“我慶幸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太太賢慧,兩個兒女的成長令人欣慰、并已成為自己事業上的好幫手。”
相信時勢造英雄:“英雄一定要在特定的環境里才能產生。我忠告現在的年輕人或正在干事業的人,我們今天的安定團結來之不易。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這種比較好的太平環境不太多。在發展事業的時候,如果沒有遇上這么千載難逢的機遇,想干什么都不可能!”
回首往事,有什么不堪的記憶?
“我看問題不喜歡回想不愉快和遺憾的經歷;我往往會更注重明天、明年應該怎樣把握機遇。如果有人老說昨天做的怎么不好,我不大喜歡聽。重要的是我明天怎么辦?采取什么樣的補救措施并能最終獲得成功。”
由于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經歷,人們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譬如人生如戲、人生如夢、人生是一個舞臺,哪種比喻更接近他的看法?
“人生像一個舞臺!一旦自己能扮演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應該認真把握。我這個人只要看到是一個機遇,都想盡量去抓住它。”
創新者、豪舉者、低調者——許榮茂全都集于一身。此外他還是香港MBA的在校學生,他幾乎不落每一堂課,全力以赴每一次嚴格的考試。外界的喧囂并不影響許榮茂的生活內容,他依舊平和地過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