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興
在新學年開學之際,廣東省佛山市幾家大醫院的心理門診室每到少兒專科日,家長們就帶著孩子排起了長隊,等著專家給孩子做智商測試。據佛山市某醫院的一位醫生說,2001年8月份以來已對80多名小學生進行了測試,目前前來進行智商測試的仍絡繹不絕。在此之前,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也曾出現過不少家長熱衷于測試孩子的智商,并在當地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熱潮。
我們剛剛邁進了新的世紀,面對社會轉型時期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生存的危機感每時每刻在警示著所有的人,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當然也是我們今天如此關注孩子教育的根據所在。作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或事業有成,或學有建樹,人同此心,本無可非議。然而,把孩子的學習、發展、成長與智商完全掛起鉤來,我認為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學的。
我們知道,智商所表示的只是一個人的生理年齡與相應智力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能反映一個人的最終發展趨向。不可否認,從某種程度上說,智商測試確是判斷一個人現有智力高低的一種客觀手段,但是,它又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一方面,一個人在接受智商測試時,他的健康狀況、情緒狀態以及外部的環境情況,甚至饑餓、疲勞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智商測試的準確性,這就是說,我們還很難完全精確地掌握一個人的真正智商狀況。另一方面,智商測試在我國起步較晚,運用不廣泛。測試實施者對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也會對測試的結果產生一定影響。此外,我國目前測量智商所用的大多是比奈一西蒙量表、韋克斯勒量表等,這些都是20世紀初法國人、美國人根據當時本國兒童發展情況所制定的,它是否還適用于一個世紀后的中國人,也很難說。
其實,智商測試的結果僅僅是反映了一個人此時此刻的智力發育情況,并不能預測孩子未來的智力發展狀況。何況,兒童的智商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下還可能有不同的變化。相反,如果迷信智商測試倒有可能促使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從此形成相應的思維定勢。如智商較高者,認為自己的孩子超人一等,從而放松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智商一般者,認為孩子是“朽木不可雕”,這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這個意義上說,智商測試豈不是起了相反的作用。
事實上,一個人學習的好與不好,成功與不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商的高低,他們的發展更多地是依賴后天教育訓練的結果。以愛和期待而不是以智商為依據的“羅森塔爾效應”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大家所熟知的20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小學時成績很差,直到中學時父母還認為他是一個弱智的孩子。發明大王愛迪生小學時學習成績處于最下等,幾乎被老師趕回家,醫生也斷定他的大腦發育不健全。當今世界圍棋第一人,人稱“石佛”的韓國著名棋手李昌鎬,其智商也只有130。他們不但都成功了,而且還成了其所在領域里的頂尖人物。所以說,無限放大智商的作用是沒有益處的,它也決不是影響一個人成長和成才的決定性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們需十分重視的應該是孩子的品質、意志、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習與成長中的作用,因為只有這些才能持久永恒地影響人的一生,也是成長與成功的關鍵所在。
(編輯沃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