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應區別對待大小企業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
中評網2002年9月7日
市場經濟中,政府是一極,市場或企業是另一極。市場創造就業機會,但這需要一系列條件。在我國,政府對大小企業的不同對待,造成各地方經濟繁榮程度的不同。凡是政府幫助中小企業的地方,失業問題就不那么嚴重,而政府處處刁難中小企業的地方,不但政府財政困難,而且失業問題嚴重。出于稅收的考慮,政府只關心大企業,而往往漠視甚至欺壓小企業,不但損害就業,而且影響稅收。
地方政府在促進當地經濟繁榮時,不應眼睛向外。最重要的其實是當地企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環境改善。經營環境好了,外地資本不請自來。善待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是發展地方經濟的關鍵。這個障礙多半在中下層干部,其急功近利的做法損害了整體的經濟。最重要的解決方法是要讓企業對他們有監督權,同時要保護行使監督權的企業。
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
“經濟學50人論壇”關于就業問題討論會的發言
就業問題關聯諸多方面,需要重點補充和強調的是,土地管理制度,退休、醫療和住房制度究竟選擇什么樣的原則和政策,對擴大就業有重要影響。服務業是吸收就業的重要產業,要想就業就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創業起步階段要投入多少和土地管理制度有很大關系。為此,要改變香港式的土地批租制度為實行空閑土地普遍供應和財產稅管理方式。勞動力流動有助于增加就業,而流動性取決于兩個重要條件:1,有一個好的退休與醫療保障體系;2,住房制度要能有助于勞動力流動。此外,金融政策上要幫助小企業融資。為此,貸款融資要更好地解決價格問題,金融風險和收益要相稱;需要在金融工具上進行創新,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應該認真思考發展二板市場和發行中小企業債的可行性,適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要求。
律師如何走向真正的自治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等
天則經濟研究所近期內部討論稿
律師自治在我國面臨著執業環境不好,管理體制行政化色彩濃重,律師自身素質與這個趨勢不相適應,法律教育不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等問題。如何實現律師自治呢?1,政府要提供相對寬松的執業環境,按照國際慣例給予律師應享有的特權,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明確律師在調查取證、閱卷、會見當事人、參與案件處理等方面的權利;保護相對較弱的律師不受到處于強勢地位的司法威權的打壓;應當使對律師征收的稅費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2,提高對律師\"準入\"的知識水準、道德操守的要求,側重其運用法學知識解決現實法律糾紛的能力。3,法官、檢察官、律師要有統一的入口,這不但使三者有職業認同感,同時消除人們對律師的偏見。3,將律師協會建成律師自治的組織,制定律師執業規則,審查律師資格,對律師實行法律懲戒,調停會員之間以及會員與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維護律師待遇與權利、負責律師的業務培訓和再教育等。實現律師的自我約束、自我服務。4,確立中國的法律職業教育,鼓勵務實認真的法學研究。
流動性陷阱和日本經濟的停滯
斯坦福經濟學教授雷斯·戈雅羅納德 ·I·麥金農
一個關于日本經濟停滯的普遍觀點是,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后,政府在斷然采取行動“清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方面是失敗的。然而,關于負風險溢價和日本低利率陷阱的分析卻表明,這些對于政府管理太遲鈍的批評是非常不恰當的。相反宏觀經濟現象擠壓借貸(以及存款)利率趨于零,以至于新增貸款的盈利能力不能得到正常收益。這導致日本的銀行不愿意開展新的貸款和它們沒有能力逐漸地對自己重新資本化。僅僅是一個全面的對資產負債表的調整,無論怎么徹底,都不能解決日本的銀行危機。在當前被擠壓的對日元資產的利率結構下,商業銀行會仍然不愿意向高質量的貸款人提供貸款。通過宏觀經濟改革,放松擠壓和向一個更加正常的名義利率結構回歸,應該優先于嚴肅的資產負債表調整。
個人所得稅的六個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動態總第124期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魏杰
關于個人所得稅,需要切實面對六個問題。1.收繳體制的而目標模式應是代扣代繳制。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體制事實上類似代扣代繳模式和事后模式的混合體,易于形成偷稅漏稅。2.納稅人的責權利對稱性問題。在強調納稅者納稅責任的同時,應該得到相應的政府服務和被社會所尊重的地位。3.個稅的征收應該區分工作能力的所得和資本的所得。4.應區分個人所得和企業法人所得的不同,尤其是不能對投資者既收取企業所得稅,又收取個人所得稅。5.個稅稅收對于收入差距的調節,必須遵守一個原則:使收入差距保持在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推動經濟高效發展的有效范圍內。6.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應當體現公平性,個稅對所有人都一樣,這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公平。納稅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礎不同,應該有所區別。這要求我們提高起征點,使窮人應少繳稅,同時又要求我們制定合理的個人所得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