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5日凌晨,以色列總理沙龍在極右翼小黨的支持下,通過了由剛剛退出政府的工黨及其左翼盟友向議會提出的對政府的不信任案表決,從而暫時避免了政府倒臺和提前舉行大選的局面。然而,時隔僅僅10多個小時,沙龍又突然宣布辭去總理職務并將于90天內舉行大選。根據有關規定,沙龍現政府將自動成為看守內閣直到明春大選后新政府成立為止。以色列政治局勢可謂風云突變,撲朔迷離!
別有一番感受
以色列的這次政府危機是在國內安全形勢和經濟嚴重惡化的背景下發生的。恰好在此前的10月20日至25日,我作為以色列外交部邀請的中國學者代表團團長訪問了以色列。記得上次赴以訪問還是八年前(1994年5月)的事,這次實地感受巴以流血沖突持續兩年多的以色列,心中別有一番感受。
首先,以色列經濟狀況的不佳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想。高科技和旅游業被視為以色列支柱產業,但自從2000年9月底以來,這兩項產業均受到致命影響。目前,近半數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或倒閉或慘淡經營、瀕臨倒閉(當然也受國際經濟不景氣、全球“新經濟泡沫”破裂影響),絕大多數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的國際跨國公司由于安全原因,近兩年都不再向以色列的子公司注資。旅游業收入銳減(減少達90%),外國旅游者幾近為零。建筑業也一片慘淡,廉價的巴勒斯坦勞動力被阻隔在了高高的鐵絲網的另一邊。以色列失業人數上升了70%,失業率達到12%,加上國防費用和保安費用急劇上升(居民消費費用的1/8被用于保安),政府財政拮據,包括以色列駐新西蘭使館在內的多處駐外機構因政府緊縮開支而被迫關閉。
其次,安全形勢的嚴峻不是到了現場的人實在難有如此深刻的感受。我們剛到的第二天,當結束一場學術座談準備返回賓館之時,陪同希洛尼先生的手機響了起來,隨后希洛尼先生一臉凝重地告訴我們,在距離我們數十公里的特拉維夫北部剛剛發生一起自殺式汽車炸彈爆炸事件,并造成嚴重傷亡。司機馬上打開車上的收音機,我們得知自殺式襲擊者駕駛一輛吉普車從后面撞上正在高速行駛中的公共汽車并引爆了炸彈,吉普車被炸出了百米之外,公車中坐在后部的人被炸得血肉橫飛(事后看CNN得知死15人,傷50人)。大家一時沉默無語,身處“險地”感受突如其來的恐怖消息,內心真不是滋味!突然,不知是哪位團員提醒,回賓館后應馬上給家里掛個電話報報平安。
其實,到以色列后的第一天我就已經感覺到了安全形勢與1994年比存在的天壤之別!上次訪以時正值和平進程大踏步推進之際。記得當時參與接待的一位猶太姑娘曾不無得意地談起她經常到巴勒斯坦人居住區購物(商品較猶太人商場便宜一半多)的經歷。而現在,“一切都變了”,人們普遍神經緊張、內心恐懼、壓力極大。自殺式襲擊越來越帶有“個性化”和“隨意性”,人們防不勝防(安全部門破獲的未遂自殺襲擊一周內高達20多起),民意調查顯示80%~82%的以色列人對此感到害怕,“頭天晚上睡覺時不知第二天將發生何事”。目前,以色列死于自殺式襲擊的人數已上升到642人(其中453人為平民),傷者達3360多人(2000多為平民)。但同樣使人有些意外的是,即使在這種形勢下,仍有高達92%的人堅定地表示“決不會因此而選擇移居國外”,整個以色列社會大大右傾,強硬派勢力很有市場。
“小事”的背后是兩黨角力
這次工黨“倒閣”表面上是因財政預算爭執,但真實原因并不在于區區3000多萬美元財政支出的用處,而在于兩黨及兩黨內部的角力。難怪沙龍在工黨主席埃利澤決定退出政府后厲聲質問道:難道你就因為這么點小事就要使政府倒臺嗎?
從工黨講,在去年初舉行的大選中遭受挫折,出于無奈委屈加入沙龍聯合政府。但一年多來,歷來“主和”的工黨像被“綁在沙龍強硬派戰車”上的木偶一樣,在越來越激烈的巴以流血沖突中隨波逐流,處境極其尷尬。因此,長期來黨內不滿一直在積蓄,內部“退出派”與“入閣派”爭執激烈,要求“退出內閣”的呼聲日高,以承諾“將帶領工黨退出聯合政府”而于去年底當選工黨主席的埃利澤(國防部長)壓力越來越大,不得不尋找倒閣的有利時機。當不久前沙龍提出政府新的財政預算案時,埃利澤抓住其中用于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猶太人定居點開支部分向沙龍發難,要求將其中的部分開支用于支持在經濟危機中艱難度日的“弱勢群體”。埃利澤此舉一箭雙雕:對外痛擊沙龍(猶太定居者是利庫德強硬政策最堅定的支持者),對內則討好黨內多數,爭取在11月19日舉行的黨主席選舉中處于有利地位。
從沙龍講,利庫德近期同樣要舉行黨內選舉,如果不能連任黨的主席,將意味著與下屆總理無緣。目前,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咄咄逼人,這位當年常常受制于“強硬先生”沙龍的前總理現在表現得比沙龍當年還要強硬,對沙龍的政治生命構成一定威脅。因此,沙龍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在保護猶太定居者問題上“立場堅定”對爭取黨內多數至關重要。而且,沙龍也非常清楚,目前以色列政壇的力量對比明顯有利于強硬派右翼,因此沙龍在與埃利澤的談判中態度強硬,甚至公然威脅如不全盤接受財政預算案,就要“將工黨趕出政府”。
沙龍勝算幾何
以色列本屆議會是1999年6月選舉產生的,在120個席位中沙龍的利庫德集團并不占優勢,只有19個席位,甚至不是第一大黨(工黨比利庫德多5席)。由于上次大選議會和總理(直選)分別投票,沙龍得以當選,并組成包括第一大黨工黨在內的聯合政府(共掌握79席多數)。工黨退出政府后,沙龍內閣尚存55席,本來只要拉攏一、兩個小黨入閣,就可“輕松度過”政府危機,避免提前舉行大選。但沙龍爭取的重點極右翼政黨“以色列我們的家園—全國聯盟”(7席)立場強硬(該黨曾是聯合政府伙伴,今年3月因不滿沙龍解除對阿拉法特的“軟禁”而退出政府),該黨領袖利伯曼要求沙龍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為恐怖組織。與此同時,沙龍要求接任外交部長的內塔尼亞胡也提出“提前舉行大選”和“大選后須繼續保持合作”的先決條件。沙龍考慮再三(據稱其本意不愿提前大選),因不愿過分受制于小黨和“黨內強人”內塔尼亞胡,最終放棄維持內閣,宣布提前大選。
目前,包括以色列媒體在內的多數輿論認為,在巴以流血沖突激烈、以色列選民情緒明顯右傾的背景下,沙龍的利庫德集團將在即將舉行的大選(恢復總理間接選舉制,即議會最大政黨領袖組閣)中輕松獲勝,而工黨則可能遭遇慘敗。據一周前的一項民意調查預測,如果現在就進行大選,工黨只能得21席(喪失第一大黨地位),而利庫德將獲得29席成為第一大黨。即使在利庫德黨內,沙龍的地位同樣較為穩固,民意調查顯示,沙龍支持率超過半數,而內塔尼亞胡則僅得38%支持。正因為如此,沙龍才敢于拒絕利伯曼的要求和內塔尼亞胡的先決條件。另據來自以色列方面的權威人士最新估計,明春大選后的以色列,右翼勢力(在和平進程問題上持強硬立場)將至少獲得55%的議會席位,而其在目前的議會中不過只占三分之一。
消極因素增多
從1992年開始,工黨或主政或參政,對巴以和平進程貢獻頗多(無論順利時還是困難時,包括拉賓任總理1993年9月達成歷史性的《奧斯陸協議》)。目前,巴以流血沖突愈演愈烈,美國軍事進攻伊拉克、推翻薩達姆的行動日益迫近,中東局勢日趨復雜,以色列政局突變勢必給局勢的發展增添明顯的消極因素。大選之前的以色列政局將更趨右傾,為爭取選票其對巴勒斯坦的政策勢必更加強硬。日前,阿拉法特新內閣誕生的消息剛剛傳出就遭到以色列方面的鄙視,總理沙龍在接受意大利媒體采訪時還公開稱,他將“永遠不會見”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預計,沙龍將變本加厲執行孤立阿拉法特和削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政策,繼續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采取軍事行動,并一定程度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迎合國內右翼,爭取更多支持。幾乎可以肯定,巴勒斯坦極端勢力的活動將更加活躍,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的處境將更加艱難,目前正在中東穿梭訪問(計劃訪問12國)的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伯恩斯的以巴調解使命難以奏效,美、歐、俄及聯合國四方關于“中東和平的新方案”一時也難獲進展。(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