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期視角來看,戰爭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運行軌跡,匯率更多地是由經濟的基本面(包括勞動生產率、政府財政狀況、國際收支狀況、物價等)所決定的。短期內匯率或許會與基本面相左,但長期來看,匯率不會不反映經濟的基本面,基本面(相對)好則貨幣堅挺,基本面(相對)差則貨幣疲弱。然而,戰爭可能會改變經濟的基本面,因而它對匯率的影響不可小覷。
如果美國對伊拉克動武,那么結果不外乎兩種:美國獲勝或失敗。從對經濟基本面進而對匯率的影響來看,又可以將美國獲勝分為速戰速決和持久戰,但持久戰無異于失敗。
速戰速決對美元有利
如果美國能像上次打海灣戰爭那樣在數周內大獲全勝,那么對美元是一個利好。1990年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元受到沖擊,兌主要貨幣的貿易加權指數下降近10%。美伊開戰后,美元開始反彈,一直持續到次年7月,貿易加權指數最高曾達到96,高于伊拉克入侵前的水平*。
如果美國可以速戰速決,那么,戰爭所需的費用較少,不會導致通貨膨脹飚升,相反可能有利于緩和目前的通貨緊縮趨勢。同時,西方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可以平抑戰時的油價,伊拉克新政權為重建經濟會增加石油產量和出口,并帶動油價下降。這種情形類似于海灣戰爭。1990年秋,當美國準備發動海灣戰爭時,油價上升到每桶40美元甚至更高,但當美國宣布對伊戰爭(1991年1月17日)時,油價迅速回落到20美元以下。由于不確定性很快消除,生產、消費都會較快恢復正常。戰爭成了經濟的興奮劑,美國經濟可以繼續其復蘇之路,甚至可能加速,美元自然也不會受到沖擊。這是美國政府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持久戰對美元意味著什么
萬一戰爭曠日持久,美國以很高的代價取得勝利或戰爭失敗(越南戰爭即是一個例子。從1961年5月美國“特種作戰部隊”進入南越,到1975年4月美軍撤出西貢,越南戰爭歷時14年,是戰后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約耗資2000億美元),那么,戰爭不僅不會成為經濟復蘇的催化劑,反而會成為毒藥。在布什政府看來,這種情況并非不可能,這也正是布什竭力尋求國會和聯合國支持的原因,因為按照美國法律,總統可以不經國會授權而宣布戰爭。
如果戰爭是一場持久戰,那么它對經濟和匯率又意味著什么呢?
戰爭意味著赤字。克林頓執政時期由于經濟增長迅速,稅收增加較快。作為一個信奉自由市場的總統,克林頓實行“小政府”的政策,支出較少,第二任期內扭轉了財政常年赤字的局面,連續四年實現盈余。如何花費這些盈余成了競選時的一個焦點。布什極力鼓吹減稅,上任后推動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減稅法案。但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恐怖襲擊使政府支出大增,到2002年9月結束的2001/02財年,美國預計財政赤字將超過2000億美元(上一財年為918億美元盈余)。如果對伊開戰,按照美國官方的預測,戰爭每月約耗費60億~90億美元(總統經濟顧問林賽認為推翻薩達姆需花費1000億~2000億美元),只能通過發債來融資。美國70年代的歷史表明,減稅和戰爭同時進行是一件危險的事。
戰爭意味著通貨膨脹。衰退通常伴隨著通貨緊縮,如果房地產泡沫破滅,無疑會加劇美國業已存在的通貨緊縮。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傳統的貨幣政策已經無能為力,因為政府不可能把利率降至零以下,這樣,只有依賴赤字財政政策,戰爭不失為一著妙棋。事實上,赤字正是經典的凱恩斯主義所倡導的應對衰退的方法,但過猶不及,政府過度舉債會引發通貨膨脹。從歷史上看,除二戰外(當時美國實行了工資和物價管制),戰爭無一例外地引發了通貨膨脹。例如,1961年~1965年時美國通貨膨脹率還只有1.3%,到1969年已經達到5.5%。盡管70年代初尼克松采取了工資和物價管制,但到70年代末,通貨膨脹率還是達到了兩位數。經過聯儲幾次加息和自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的衰退,通貨膨脹才得以遏制。
戰爭意味著高利率。聯儲不會對通貨膨脹坐視不理,經過11次降息,美國利率目前處于40年來的最低水平,盡管如此,經濟仍十分疲弱,如果聯儲提高利率,將扼殺尚顯得十分脆弱的復蘇勢頭。這也是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再三強調政府應確保預算不出現龐大赤字的原因。
戰爭意味著高油價。如果戰爭持續數月,美戰略石油儲備可能耗盡。按照薩達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個性,不能排除“同歸于盡”的可能性,即炸毀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的油田,并自沉油輪、戰艦,阻塞運輸航道,其結果類似于70年代的石油危機。1973年,中東石油戰爭導致歐佩克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國際市場油價增長了三倍。1979年,在伊朗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政權并扣留美國人質后,油價上漲了一倍。歷史上的石油危機都刺激了美國的通貨膨脹,并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戰爭意味著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是經濟增長的敵人。美國能否像1991年那樣速戰速決?美國是否會陷入長達數月的巷戰?伊拉克會不會用生化武器進行反擊?恐怖分子會不會再次襲擊美國?所有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都成了企業延遲投資以及投資者將資金撤離美國股市的另一個原因。
不確定性還會打擊消費者信心。目前,美國消費已經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信號,9月份的零售銷售下降1.2%,10月份消費者信心下滑至九年來的低點。現在,美國主流觀點認為美國可以很輕易地贏得戰爭,因此,一旦戰爭持續的時間超過了公眾的預期,對消費者信心的負面影響反而更大。
美元不會一沉數載
盡管持久戰意味著經濟衰退和美元疲弱,但是,我們認為美元不會因此一蹶不振,還有兩股力量在支持美元:美元的避風港(safe haven)地位和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US-centric world economy)。去年的恐怖襲擊、股市滑坡都沒能使美元崩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資金并沒有棄美元而去,而是從股市流入了美國公債市場。即使戰爭是由美國發起的,美元的避風港地位也不會完全被替代,事實上,美元是可行的、最不差的選擇。印尼巴厘島的爆炸事件表明,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能遭受恐怖襲擊。比較而言,美元巨大的供給、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貨幣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根本上講,匯率是一個比價,所以不能就美國論美元。如果戰爭使美國經濟再度陷入衰退,會很快“傳染”給世界其他國家,日本向來對美國經濟有較強的依賴性,歐洲也難獨善其身。除了美國因衰退而減少外部需求外,與美國相比,歐洲和日本對石油的進口依賴更強,戰爭導致的高油價對它們的影響更大。在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中,美國一損,全球經濟俱損。因此,不應期望歐元、日元能在美國經濟不景氣時有優異的表現。▲
*匯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表現,包括經濟基本面、宏觀經濟政策、心理預期、意外事件(如戰爭)等,現實中難以將某一因素清晰地分離出來。1990年美國經濟本身就不景氣,戰爭只短暫地起到了刺激作用,戰爭結束后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美元也下滑,貿易加權指數跌至80以下。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最高限額為7億桶,可供70天使用。歐盟最近決定將石油儲備由90天提高到120天,日本也加大進口,將石油儲備提高到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