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過去,朝鮮一直知否認自己正在研制核武器,而不久前(今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詹姆斯·凱利訪問平壤時,朝方卻出人意料地向美國承認正在研制核武器。對于朝鮮的上述舉措和意圖,世人議論紛紛。
凍結核計劃,為\"革新\"準備條件
我們不妨先回憶一下金正日接班上臺前后的國內外處境。當時國際上,冷戰體制崩潰,蘇聯瓦解,東歐劇變,朝鮮不僅喪失了戰略依托,而且失去了許多與經濟命脈攸關的援助。而來自美日韓的威脅與壓力則有增無減。國內,由于體制和政策失誤,加上連年災患,糧食嚴重不足,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此內憂外患之時,金日成主席又突然病逝,一時間整個社會人心惶惶。在此危難之時,金正日韜光養晦,冷靜應對,對內重組領導班子,加強對軍隊的控制,穩住了政局。對外,致力于緩和與傳統宿敵美韓的關系。
1994年,朝美達成關于核問題的《框架協議》;1999年,朝鮮允許美國專家進入金倉里地下\"核設施\"檢查,承諾在與美對話期間停止進行導彈發射試驗;2001年,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訪美,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朝,朝鮮甚至向克林頓總統發出了訪問邀請。通過這些,朝鮮緩和了與美國的關系,美國不僅減少了對朝鮮的政治軍事壓力,放松了經貿往來限制,而且向朝鮮提供了大量的重油、糧食和醫藥等人道主義援助。朝美關系的改善還為朝鮮拓展國際空間創造了客觀條件,先是日本與朝鮮恢復建交談判,接著歐盟以及菲律賓等十幾個國家與朝鮮建立了外交關系,向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南北關系上,2000年6月朝韓首腦會晤,打破了半個多世紀來相互隔絕的硬冰。其后的交流更是涉足各個方面。
國際關系的改善,提高了朝鮮的安全度,大量的外援,給陷于饑餓的朝鮮人民帶來安慰,緩和了國內危機,金正日穩住了政局,為進行\"革新\"準備了條件。
\"該拋棄的要大膽拋棄\"
金正日初試鋒芒就獲得了巨大成就,于是堅定了進一步進行\"革新\"的決心,在\"堅持走金日成路線\"的前提下,他提出\"新世紀新觀念\"、\"新精神新辦法\"、\"進行徹底革新\"的口號;聲稱\"現在與60年代不同,不能按過去舊的工作方法開展工作\",\"不能在以往奠定的基礎上按老樣子生活,要根據新時代的要求更新面貌\",\"我們不能被現有的觀念束縛,抱著過去舊的、落后的東西不放,該拋棄的要大膽拋棄\",\"必須以新的觀點,從新的高度看待和解決所有問題\"。金正日提出\"該拋棄的要大膽拋棄\",到底他想\"拋棄\"什么呢?
首先,對內\"拋棄\"舊的經濟模式。與過去的政策相反,金正日把\"革新\"開放視為挽救經濟的靈丹妙藥。但從穩定大局出發,他既不能否定過去,也不提改革開放,而是號召\"更新觀念,發展經濟\",進行\"革新\"。種種跡象表明,朝鮮正在試探一條發展經濟的新路,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公開宣布推行\"改革\"或實行\"市場經濟\",而是說成\"不斷加強和完善對經濟的管理\",進行\"革新\",要走出一路\"朝鮮式\"的現代化經濟發展道路。
其次,對外\"拋棄\"外交包袱,爭取化敵為友。外交是內政的繼續。如果說過去朝鮮把渲染外敵威脅作為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之一、極力閉關自守的話,那么金正日則相反,他要化敵為友,擴大交往,而甩掉歷史包袱就是重要的舉措之一。從最近公布的一些事實看,朝鮮過去的確做過一些不符合國際準則的事,國家名譽受損,結了不少仇。要扭轉這種局面,就非甩掉歷史包袱不可。坦誠承認事實,在短時間內也許有副作用,但從長遠看利大于弊?,F在朝鮮一改過去\"矢口否認\"、遮遮掩掩的作法,和盤托出,正是心懷坦蕩,準備徹底解決問題的體現,人們理應對此予以理解和歡迎。

談判中又多了一張牌
這次朝鮮外務省第一副相姜錫柱在與美國總統特使凱利的會談中一反常規,明確承認朝鮮開發核武器的事實,究其原因可能是:
1、隱瞞不是長久之計。在現代科技條件下,靠瞞只能得逞于一時,不可能永遠不露餡。
2、研究核武器經濟負擔重,繼續下去只能拉經濟發展的后腿,對穩定人心不利。\"拋棄\"包袱,停止研發,減輕負擔,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和信任,盡快把經濟搞上去,有百利而無大弊。聯系金正日為過去朝鮮綁架日本人而向小泉道歉一事來看,朝想甩掉包袱以此換取友誼與援助的可能性很大。
3、美國態度堅決。9.11事件后,美國對大規模殺傷武器的監控更嚴,朝方擔心弄得不好美國原先答應的條件都會成為泡影,其他國家也會尾隨其后,朝鮮將得不償失。
4、打模糊牌,變被動為主動。朝鮮承認自己違約開發核武器,但并沒有說明是正在研制還是已經造出,多大或多少,朝鮮又可以以此作為籌碼換取美國的讓步,特別是經援。
5、對可能引發的后果心中有數。朝此舉從表面上看是一招險棋,因為可能引起眾怒,造成危機,甚至受到制裁打擊。但是正如朝鮮古代名將李舜臣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美國目前正忙于準備打伊拉克,至少暫時還不會對朝動手,況且朝手中可能已\"握有\"核武器,一旦開戰,只能兩敗俱傷,而朝鮮承認研制核武器后最大的可能是美國先要求談判,朝鮮則可視情況發展再決定下一步,屆時手中又多了一張牌,變弱為強,與美國討價還價。
目前各方對朝鮮有關核武器的坦言雖然感到震驚,但反映基本是冷靜的。美國在一項聲明中說,將和盟國一起敦促朝鮮遵守《框架協議》和《不擴散武器條約》。布什總統說,對朝鮮不像對伊拉克,要爭取通過外交解決。韓國總統金大中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確認利用與朝鮮對話的機會,促其放棄開發核武器,繼續尋求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問題的途徑,強調要繼續實施\"包容政策\",而且又一批援朝玉米按計劃啟運。日本首相小泉表示,朝應承諾放棄核武器研制計劃,否則建交談判不會有任何進展。俄羅斯表示希望朝鮮能夠遵守《框架協議》中規定的義務。歐盟認為此事非常嚴重,可能會重新考慮對朝原子能發電站建設的財政援助計劃。中國一如既往,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
此間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美韓日等有關國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朝對安全和經援方面的要求,朝有可能認真徹底地放棄研制、出口包括核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武器。筆者認為,朝鮮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場內政外交的大\"革新\",最近的大告白是為\"拋棄\"過去,進行\"革新\",急于尋求外援的表露,而不是對國際社會進行挑釁。
閱讀參考
朝美兩國于1994年10月在日內瓦簽署了關于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朝鮮同意凍結其核計劃,即同意不再對一座5兆瓦的核反應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兩座石墨減速反應堆的建設,封閉其核燃料后處理廠,并最終拆除這些核設施;美國將負責在大約10年時間內為朝鮮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兩座100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