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反壟斷案在經歷了四年的跌宕起伏后,終于在2001年11月以來出現了重大發展。微軟公司先是在11月6日與美國司法部和以紐約州為首的九個州達成了和解協議,隨后又在11月19日同意與全美一百多起代表私人消費者起訴微軟案的原告方和解。這個本來被大多數人預測還需要經過曠日持久的訴訟才會有結果的案件,居然能夠這樣快地發展到目前的局面,的確是有些出人意料,而最后這兩個月的情勢演變,更是頗經歷了一些“峰回路轉”的戲劇性變化。
9.11后“峰回路轉”
9.11災難事件幾乎打亂了全美的一切正常活動,8月底才被上訴法院發回華盛頓地區聯邦法院重審的微軟反壟斷案也不例外,所有的原定日程都被迫中斷了大約兩周左右。直到9月28日,雙方當事人及其律師才重新與主審法官考拉考特利會面,考拉考特利法官雖然平素就以鼓勵當事人和解而聞名,但她的舉動還是令各方都吃了一驚:這位女法官一上來就要求當事人將原來的訴訟日程安排全部放在一邊,因為她認為“最近發生的悲劇性事件”要求這場曠日持久而且影響到美國經濟的訴訟案能夠盡快了結,她直接了當地對雙方當事人說,“我要求你們從10月1日開始進行和解談判,你們的和解符合國家的利益”。
應考拉考特利法官的要求,當事人雙方開始了日以繼夜的和解談判。在10月底終于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不過,經過各州政府代表與微軟之間最后一輪的討價還價,最后只有司法部和以紐約州為首的九個州在11月6日宣布接受和解協議、與微軟達成和解,而加利福尼亞州等另外九個州和華盛頓特區以這份和解協議對微軟懲罰過輕為由而拒絕和解,并決定繼續進行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以尋求更好的結果。
雙軌結局不是“結局”
這樣,微軟案就出現了目前這種“欲了未了”的雙軌結局:一方面,對已經與微軟達成和解的各方來說,因為此次和解是司法部代表美國政府作出的,在產生法律效力之前需要滿足一些必經的法律程序。在另一方面,對于拒絕與微軟達成協議的九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來說,他們和微軟之間的訴訟還要繼續進行下去,至于訴訟到底會持續多久,就很難預料了,因為就算考拉考特利法官能很快作出判決,任何一方還是可以繼續逐級提起上訴,將訴訟進行到底。
和解協議七個方面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雙軌局面呢?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介紹這次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概括地講,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七個方面:要求微軟在五年之內披露例如因特網瀏覽器或媒體播放器等中間組件的程序界面技術信息;允許計算機制造商在向消費者提供的整機中預裝非微軟的中間組件軟件并且隱藏微軟所提供的中間組件啟動圖標,而且微軟不得對計算機制造商的這些行為進行報復;要求微軟以統一的非排他性的軟件許可協議向全美前20家計算機制造商提供包括視窗操作系統在內的微軟軟件產品;微軟不得要求其他IT廠商與其簽訂具有排他性的技術支持協議;微軟必須向其他計算機制造商和軟件開發商提供必要的知識產權許可,以便它們進行開發與視窗操作系統兼容的軟、硬件產品;微軟必須向與其NT操作系統相競爭的其他服務器操作系統開發商提供必要的技術信息,以便非微軟的服務器操作系統能夠像微軟的NT系統一樣與安裝在絕大部分個人計算機上的視窗系統進行良好的兼容和交流;在微軟總部設立一個由三名專家組成的專門小組以監督微軟履行和解協議并處理相關投訴。
大家知道,微軟在整個反壟斷案中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它利用視窗系統在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上的絕對壟斷地位,在視窗上附加、捆綁各種應用軟件,特別是它通過視窗內捆綁探索者(Explorer)瀏覽器來擊敗競爭對手網景公司的瀏覽器,這是聯邦上訴法院認定微軟的行為構成濫用壟斷地位的一個主要原因。很明顯,這次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也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要求微軟披露必要的技術信息,使得其他軟件開發商能夠開發與視窗系統兼容良好的應用性中間組件,而且允許計算機制造商既提供微軟的中間組件,例如Explorer瀏覽器、Mediaplayer媒體播放器等,也提供非微軟的替代性中間組件,例如Netsacpe瀏覽器,Realplayer媒體播放器等。這樣,和解協議既對經上訴法院認定的微軟的壟斷行為進行了限制,又將選用誰的軟件產品最終決定權留給了市場和消費者,維護了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權利,這也正是司法部和紐約等州接受和解協議的原因所在。
怎樣懲罰紛說
那么,為什么以加州為首的九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不愿意接受這樣一個和解協議呢?它們公開的理由概括起來主要有兩條:一是覺得和解協議對微軟過于寬容,認為微軟應該為其壟斷行為受到更重的懲罰;二是認為和解協議中有過多的例外條款,而且不能保證微軟能夠很好地履行此協議。我們先來看第二條理由。的確,微軟重金聘請的律師幾乎對協議的每一處都進行了“錘煉”,而且加入了不少例外條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要求微軟披露有關技術信息的條款中,加入了基于安全性考慮的例外條款。不過平心而論,這種考慮也是有道理的,披露技術信息固然有利于其他軟件開發商開發更為兼容穩定的軟件,但是也存在暴露安全弱點和漏洞的風險,在這里總是要有一個妥協,相信大多消費者還是會同意這種基于安全性考慮的例外條款的。
至于第一條理由,認為和解協議對微軟過于寬容,微軟應該受到更重的懲罰,這倒是他們拒絕和解的真正原因所在。的確,由于突如其來的9.11事件以及布什政府執政后美國司法部態度的變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微軟案發生了一些對于微軟有利的變化,也促進了這次和解的達成。但問題是,對于這些拒絕接受和解的州來說,到底什么樣的和解協議或者說微軟要受到怎樣的懲罰才能夠讓他們感到滿意呢?不同的州會有不同的答案。領頭反對和解的加利福尼亞和麻薩諸塞州這兩個州,因為這它們都有大量軟件開發公司,拒絕和解則是由其本州的根本經濟利益所決定的,特別是加利福尼亞州,幾乎所有微軟的主要競爭對手都集中在這里的硅谷,除非微軟同意肢解自己,否則加州的代表恐怕永遠不會對和解協議感到滿意。
贏得消費者是“結局”?
最近,拒絕和解的這九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已經初步亮出了他們的訴訟要求,他們在12月7日向聯邦華盛頓地區法院提交了對微軟的訴訟請求中,要求法院對微軟的壟斷行為處以更為嚴厲的懲罰,特別是要求微軟以較低成本提供純粹的視窗系統而不能附加任何中間組件。這個訴訟要求與和解協議的最大區別就是,它大大限制了微軟向消費者提供全方位、一體化軟件服務的權利,也限制了消費者選擇微軟軟件產品的權利。但筆者認為,這樣做未必有利。微軟作為一家非常成功和成熟的軟件開發公司,保留其不斷地向消費者推出和改進其軟件產品的權利,恐怕對消費者還是利大于弊的。畢竟,微軟還是在不斷推陳出新和改進自己的軟件產品,這些年以來雖然在推廣產品上有借助其視窗系統在個人計算機市場上的壟斷地位的做法,但它確實也為消費者帶來了不少優秀的軟件產品,微軟的Word字處理軟件能夠擊敗IBM的Wordperfect, Explorer能夠擊敗Netscape,說到底還是微軟在產品的更新換代、功能性和易用性等方面超過了對手,贏得了消費者。在IT時代,任何軟件都可以通過網絡在很短時間內直接觸及千千萬萬的消費者,不斷創新和產品過硬恐怕才是決定任何軟件公司成敗的關鍵所在。▲
2001年12月9日于曼哈頓(本文作者為紐約州執業律師,從事公司證券法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