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在以色列及其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巴勒斯坦人發動了起義,要求建立自己的國家。兩年后,起義發展成為有組織的內戰。阿拉伯人繼續向以色列士兵扔石頭和燃燒瓶。以色列士兵則采取極其粗暴的對付辦法,打死打傷示威者(打死400多人),摧毀其家園等。巴勒斯坦人還處死有勾結以色列之嫌的阿拉伯同胞,舉行罷工,進行多種形式的消極抵抗。
但是,兩年過后,有一點仍不清楚,即起義是推動還是阻礙了巴勒斯坦和平進程。1988年12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正式宣布,巴解\"反對恐怖主義\",承認以色列同巴勒斯坦共存。這樣,美國同巴解進行了直接外交接觸,出現了永久解決中東問題的希望。一個月后,我在阿拉法特設在突尼斯的總部采訪了他。他告訴我,起義(他說起義領導人實際上聽他指揮)使它這一派有可能采取更加溫和的立場,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因為現在他可以從實力地位出發采取行動。他似乎渴望和平進程繼續向前發展。在阿爾及爾的一次晚宴上(我隨同他乘坐一架專機對那里進行了一個晚上的訪問),阿拉法特說:\"我希望以色列出現一位戴高樂。\"他指的是,戴高樂曾決定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
巴勒斯坦人的起義以及實現和解的前景,使以色列再次產生了\"用土地換和平\"之爭,并分裂為兩派。爭論的內容是,是否應該把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交給巴勒斯坦人,以換取正式和解。1989年9月,我去了一趟以色列,發現以色列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越來越強硬,但他們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越來越孤立。以色列人對阿拉法特本來就有限的信任感進一步下降,他們認為阿拉伯人和阿拉法特不值得信任,對所謂的巴勒斯坦通敵分子的處決就是證明。盡管這年年底外交上的和平進程仍未中斷,但局勢似乎又回到了過去的僵持狀態。與此同時,起義暴動和反暴動司空見慣。1989年圣誕節,世界各地的游客由于安全問題無法在西岸的伯利恒和拿撒勒舉行慶祝活動,以色列當局也害怕出事。形勢更加不妙的是,1989年,阿拉法特以及駐突尼斯的巴解組織開始失去在加沙和西岸的影響。極其強硬的哈馬斯可能取而代之,他們根本不承認以色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