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而說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東省聊城市水利局局長榮向林\"樂水\",則有新的含義;他以興水治水為己任,把發展水利事業同發展地方經濟聯系起來,做活、做大、做好了水的文章,使得聊城這座水城因為水有了神韻,使得這片古老而文明的黃土地既延續了璀璨奪目的歷史,又展現了當代文明的神奇魅力。可以說,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壯美的水利之歌。
思路一變天地寬
聊城,地處黃河沖積平原,風沙特別多。50年代后期修建的位山、鼓樓黃河灌區,雖將黃河水送往村村寨寨,解決了90%的耕地用水,但數千萬立方米的黃沙沉積在干渠,使清淤成為聊城人一個沉重的話題。
出路在何方?
1991年,時任高唐縣水利局局長的榮向林,調查、參觀、探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大膽決策,決定實行機械化施工。于是,貸款300萬元,購進了美國產挖掘機及配套設備,在全省水利系統率先建立起了水利機械化施工隊,并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先后打入濟南、德州荷澤、棗莊和內蒙古等地進行施工,當年創收80萬元。1992年縣水利局機械化施工隊承包了地區分配給高唐縣的全部土方施工任務117萬立方米,在清淤中大顯神威,比常規的人力施工節省8887萬元,走出了用機械化代替人力施工的創新之路。
1994年,榮向林主持地區水利局工作以后,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認真落實地委提出的大中型水利建設實行四改(即改人民戰爭為主為專業隊施工為主,改人力作業為主為機械化作業為主,改大鍋飯為專項工程投標承包,改季節性施工為常年施工)的要求,對地區工程位山引黃灌區清淤,創造性地由地區水利工程總公司對任務實行總承包,并組建了以總公司的\"龍頭\"和以沿渠鄉村施工隊為\"龍身\"的松散聯合體。從此,一支常年機械化施工集團軍,把30萬人從繁重的清淤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入第三產業,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減輕了農民負擔。
傳統的思維定式一經打破,聊城水利改革的步伐走得就更快了。
以\"放開建設權、明確所有權、搞活經營權\"為主要內容、以機井建設為重點的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既盤活了水利資產,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發揮了工程效益,又促進了水利建設的良性循環。
針對水利工程重建輕管、老化退化嚴重、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等問題,對工程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
1998年,高唐縣針對城區發展快、供水不足、且水質差的現實,成立了高唐水務局,進行了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嘗試,標志著全市水務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工程建設管理體制實行四制改革,對項目規劃設計、招投標、建設監理、竣工驗收各個環節層層把關,有效的保證了質量,馬頰河裴莊等十幾項水利工程均達到優級。
......
觀念一變天地寬,新思維、新思路使聊城水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滴滴清泉暖人心
隨著京九鐵路通車,邯濟鐵路、濟聊館高速公路、聊城大電廠等工程建設,聊城由交通閉塞、能源貧乏一躍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能源基地。近年來,聊城經濟穩步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可以說,城區用水緊張、水質差的問題,嚴重影響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
為此,必須盡快實施遠距離調水工程。
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在榮向林的主持下,市水利部門克服供水管道安裝經驗不足、遷占難等諸多問題,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高質量地完成了東阿引水工程水源地建設和43公里輸入供水管道安裝任務,而且一次打壓成功,創造了周邊市地供水工程安裝史上的一個奇跡。
2000年6月28日,純凈甘甜的礦泉水終于送到了城區居民的家中。
榮向林在改善城區居民飲用水條件和環境的同時,還把解決農村農民飲水難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質構造,聊城市淺層地下水苦咸水分布廣泛。地處黃河故道的近百萬群眾,祖祖輩輩吃的是一種又苦又咸又澀的水,干旱季節還需到幾公里外挑水吃。
水,牽動著各級領導的心。市委、市政府作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把苦咸水改造列入十件大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決群眾飲水難的問題。
榮向林帶領水利部門的同志,針對全市農村飲水解困面廣量大、任務艱巨的現狀,科學安排、統籌兼顧,本著先急后緩的原則,編制了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攻堅計劃。2001年市水利局經過多方努力,先后爭取國家、省人畜飲水工程補助資金770多萬,確保了攻堅計劃的首戰告捷。在人畜飲水工程施工中,為了保證質量,市水利部門嚴格實行法人負責制、建設監理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確保建一處成一處。
2001年,全市又有120個村、126萬名聊城人民群眾告別了肩挑車拉苦咸水的歷史,喝上了甘甜清潔的自來水。
今年春節,冠縣定遠寨高家村村民侯玉洪家貼出了\"三個代表順民意,滴滴清泉暖民心\"的對聯,表達了聊城人民對黨和政府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