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漢夫,原名謝啟泰,1905年10月24日生于江蘇省武進縣,出身書香門第。父親謝仁冰是知名愛國民主人士,抗戰時期在上海與中共地下組織有聯系,曾被日寇逮捕。抗戰勝利后,與馬敘倫、王紹鏊一起創建了中國民主促進會。漢夫天資聰穎,早年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1926年官費去美留學,通過閱讀馬列經典著作,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7年經施蟦介紹參加了美共,任中國局小組書記(后轉為中共黨員)。1928年7月,受美共派遣去蘇聯的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學名史東,先后在少共國際第五次大會、赤色職工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太平洋職工大會秘書處任中國代表團譯員,隨后任共產國際東方部研究員。1931年1月自莫斯科回國后,先在香港從事地下工作,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用謝啟泰原名。廣東省委書記蔡和森被捕后,他擔任代理省委書記。同年12月章漢夫在香港被捕,經父親多方疏通營救,被押送出境。后他在上海接上組織關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干事、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等職。1933年5月,中共上海地下黨遭受大破壞時再度被捕。經父親設法,請邵力子救援,才被解往蘇州反省院。父親花了幾十兩黃金把他保出來,他卻不顧家人勸告,于1935年到上海與黨在上海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負責人周揚、夏衍取得聯系,為領導“文委”所屬的各文化社團,擴大文化學術界的統一戰線作出貢獻。在蘇州反省院時,他化名張平。他曾對父親說:“你們譬如沒有我這個兒子吧!”表達了他終生奉獻給黨和革命的堅強決心。
抗戰時期,章漢夫一直從事黨的新聞工作,主要是辦《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先在南京,后到武漢、重慶,歷任《新華日報》的新聞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親自撰寫社論、各類文章和閱改文稿,使報紙成為在國統區黨的主要喉舌。1945年4月,漢夫和陳家康隨董必武出席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成立大會。抗戰勝利后,他于1946年5月去上海籌辦《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群眾》雙周刊于6月在上海面世,漢夫任主編,刊物尖銳地揭露了美蔣勾結發動內戰的陰謀。1947年1月30日,漢夫以章翰化名,出版了《群眾》香港版。1948年9月,漢夫按中央指示陪同沈鈞儒等一批民主人士秘密離港北上進入解放區。隨著革命戰爭的節節勝利,他于1949年1月先到天津作為調研組長,對帝國主義在天津的財產問題進行深入調查,重點調查開灤煤礦外國資產的情況。接著奉調去上海擔任外僑事務處長。
新中國成立時漢夫同志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但因接替他工作的黃華一時不能到上海,漢夫是在1949年12月17日才移交工作赴京履新的。
我認識漢夫同志是在1950年初。1949年我從華東局調入外交部亞洲司四科。不久,漢夫同志上任并分管亞洲司,是我們的頂頭上司。當時建部初期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建交談判。漢夫確定首先同印度談,印方談判代表是印駐國民黨政府使館的一秘,前后談了六次,談得比較順利。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后,印很快派原駐南京大使為駐華大使。潘尼迦大使為遞交國書副本會見漢夫的談話是我記錄的,迄今仍作為永久性檔案存在外交部檔案館內。其次是巴基斯坦,巴談判代表是著名作家阿赫邁德·阿里先生,他著有小說《德里的黎明》等。這次談判我也參加了。漢夫鑒于巴在國民黨問題上態度明確,把談判程序適當簡化,1951年4月30日阿里遞交介紹書后,漢夫即提出互換使節問題,使建交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反映了他在外交上的靈活性。
1950年7月朝鮮戰爭爆發后,李克農赴朝工作,漢夫實際上成為部的常務副部長,當時許多重要的外交聲明、文電都是由他親自構思、起草和修改的。那時印度在朝鮮問題上比較活躍,我向美提出的警告就是由周總理通過印度轉達的。在此期間,漢夫頻繁地同印方聯系,就停戰談判和遣返戰俘等問題反復做印度工作。同年10月,我進軍西藏,印度卻令人遺憾地采取了反對和阻撓的態度。這場斗爭主要是在北京由外交部同印駐華使館互致雙方政府首腦來往文件進行的。漢夫在文件上花了不少心血,既維護了我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印干涉,又力圖謀求同印保持友好關系,有理、有利、有節,又斗爭、又團結,終于贏得了勝利。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中印雙方政府代表團的全體成員,作為中印在中國西藏地方關系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是章漢夫,印方則是第二任駐華大使賴嘉文先生。在這次接見時,周恩來提出了后來舉世聞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1月3日,周恩來以自己名義給中央送去談判方案,其中一一列出這五項原則,并提出談判要先易后難的方針,這次只談判業已成熟的問題,不談邊界問題。印度在西藏所沿襲的各種特權應該取消,但有利于貿易和朝圣的慣例,凡不損及中國主權的,可以適當保留。談判方案得到中央批準。漢夫堅決而完美地執行了談判方案,明確向賴嘉文表示,此次談判中方不希望涉及邊界問題,賴嘉文當時表示同意。我參加了會談并擔任記錄。談判進行得相當艱辛,經過四個月較量協商,開了12次全體會議和無數次的會外協商,終于達成協議。漢夫在這次談判中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紀律性極強,不時親自動筆請示總理。在協定和換文的措詞上,再三斟酌,出色地完成任務,是功不可沒的。
1961年5月,漢夫作為副團長隨陳毅參加關于老撾問題的第二次日內瓦會議。這是一場十分艱苦的國際斗爭。由于美國干擾,會議談談停停拖延了14個月,斗爭尖銳復雜。焦點是如何維護1954年日內瓦會議協議,維護老撾的獨立、主權和中立。陳毅于1961年7月回國到1962年7月再次赴日內瓦參加最后簽字儀式,在這段長時間內,由漢夫獨擋一面,任代表團代理團長。他費盡腦筋,揭露了美國企圖在老撾實行“國際共管”和“國際監督”的陰謀,爭取了與會各國代表的廣泛支持,使美國處于孤立地位,最后也不得不同意《關于老撾中立的宣言》及《關于老撾中立宣言的議定書》這兩個文件。漢夫精通英俄二語,這次被派上用場。有時在會上由于情況緊急,他不等翻譯就直接用英語進行反駁和辯論,取得良好效果。作為陳毅的得力助手,陳總對漢夫在這次國際會議上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他事后慨嘆地表揚說:“目前在國際會議上能當場直接用英語與對方辯論應對得心應手的,恐怕還只有漢夫同志……我們國家如果頒布獎章的話,一定要發給漢夫同志”。可見他對漢夫評價之高。另據周恩來的秘書陳浩同志說,周總理對經漢夫審核過的公文是比較放心的,她還說:在外交部當年曾跟隨周恩來工作的助手中,她認為在人品風格和工作作風上最像總理的要算漢夫同志。
漢夫同志對工作十分嚴格,常夜以繼日地操勞,非常辛苦,工作效率又很高。有一次我送一份特急件到他的住所。他叫我在一旁坐著,自己一面抽煙,一面細細地修改,不多會兒就修改完畢交還給我,真是有揮筆修文,倚馬可待的才干。1956年8月,我隨駐尼泊爾大使(當時由駐印度大使兼)潘自力為團長的政府代表團赴加德滿都談判中尼在西藏的關系問題。談判從8月19日開始,由于某些情況同1954年與印談判有所類似,多少有些照搬之處,時間拖得較長,使尼方感到有些為難。漢夫及時提醒代表團,指出尼泊爾是小國,同印度應有區別,而且尼泊爾按1856年藏尼條約而保留下來的某些特權也不是從英國繼承的,我做法上可更寬松和靈活些,以便及早取得協議。最后終于在9月20日簽定了《中尼保持友好關系以及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尼泊爾之間的通商和交通的協定》。1962年9月,我赴駐印度使館任二秘兼研究室主任,同年10月即發生大規模中印邊境沖突。外交部來電硬性規定使館每天至少要發回一份以上的情況電報。當時使館環境比較困難,印度人不敢同我們接觸,我們從印度友人、使團、記者以及報刊等各種渠道盡量收集情況報回,直到次年2月我主動撤軍完畢,外交部才來電報取消每日必報的規定。據主管領導研究室的政務參贊任以沛(漢夫在重慶辦《新華日報》時的老同事)后來告訴我,漢夫對使館發回的情況電報還是不太滿意,認為時間上慢了些,活的情況相對也少了些,要我們今后注意(當時使館沒有電臺,電報是經印電信局發的,印方可能有意拖延發的時間)。
中印邊境武裝沖突結束后,1962年12月10日錫蘭、緬甸、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阿聯和加納六個亞非國家的政府首腦或代表在錫蘭首都科倫坡舉行會議,商討調解中印邊境沖突。印度派了兩名外交部高級官員在會外進行游說,同與會代表接觸。此時,漢夫已于1960年擔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工作擔子很重。未能赴錫,結果由于與會代表不了解中印邊界問題以及出于同情戰敗國的原因,會議結束時發表了一個在內容細節上含糊不清的建議,主張西段在我軍后撤20公里后,作為非軍事區,由有待商定的雙方民政進行管理。為此中國政府對建議保留自己的兩點解釋。但印度政府堅持要中國全盤接受科倫坡建議及印度單方面所作的“澄清”,把科倫坡會議放在了仲裁和裁決的位置。印度輿論一時興高采烈,說什么印度雖然在軍事上失敗了,在外交上卻取得了勝利。后經周總理對六國做工作并派副外長黃鎮去有關國家解說,讓他們了解中印邊界問題的真相,這才挫敗了印度的伎倆。周恩來事后說,當時沒有派漢夫同志事先去科倫坡是外交上的一大失策。由此可見總理對漢夫的重視。
1966年4月,漢夫隨少奇同志訪問巴基斯坦,駐巴使館忙不過來,要求駐印使館派一對懂英語的夫婦去巴幫忙,使館原派我夫婦倆前去,后臨時有事另改派一對三秘夫婦去了,因而失去了最后見漢夫一面的機會。1967年1月,我回國參加了使領館“文革”學習班,知道漢夫訪巴、緬回國后不久即病倒,當時正因曾在蘇州反省院的歷史問題接受審查。我從了解漢夫情況的新聞司同志那里得知,當年關在蘇州反省院的有兩個叫張平的,被認為有歷史問題的張平并不是章漢夫。我為此寫了一張小字報準備貼在外交部小字報室。但我當時也算是當權派,貼大小字報必須事先交戰斗隊審查,結果這張小字報沒讓貼出。后來我了解到另外的一個張平是浙江人,他也不過是像瞿秋白寫《多余的話》那樣,寫過一篇《病榻沉思錄》。造反派卻無故把罪名放在漢夫頭上,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就把漢夫定為叛徒,1968年3月他被關到秦城監獄,于1972年1月1日含冤病逝。
事實上關于漢夫的歷史,組織上歷次運動都審查過,是清楚的。康生、江青硬要把他同周揚、夏衍所謂“三十年代文藝黑線”聯系起來,由中央專案組審查而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幫”后漢夫的冤案終于在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據了解,漢夫在獄中曾抄寫了不少古詩,均為愛國志士悲憤之辭,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情。可惜這些筆跡已無法找到了,但漢夫的英名是永存的。
漢夫同志,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