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今年17歲,是高中12年級的學生。大學申請早已寄出,只等著通知書來齊后作最后的取舍,開始她人生的新旅程了。
美國的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有Physical和Health Education的課程,相當我們說的生理衛生課吧,目的是給孩子們灌輸正確的家庭觀念,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
前幾年,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Mechanical Baby,像真的初生兒一般大小,會在不同時候哭鬧,看顧Baby的人要好好照料才行。這些娃娃被不少高中用做上述課程的教具,發給高中的少男少女們,讓他們體驗養育Baby的艱辛,提醒他們交友時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因一時的疏忽大意而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麻煩,耽誤了錦繡前程。
女兒的學校也推行這個Program,取名為“Baby Think It Over”。去年年底的一天,女兒拿回一張通知,要求我們做出選擇,如果家長和學生都同意將baby帶回家,要負責完璧歸趙,損壞須賠償550美金。若不想帶baby回家,則學生要去學校附設的托兒所工作8個小時,與真正的baby打交道。看女兒躍躍欲試的樣子,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機會,可以讓她學點生活的經驗,就簽了字讓女兒領baby回來。
終于輪到女兒領baby回家了。第二天她特意提早去學校,領到baby然后帶著它去上課。學校另外配置了搖籃,學生們既可以拎著baby去上課,開車時也比較方便。那天女兒正好有考試,baby居然表現不錯,沒有吵了大家。
大約是設計好的程序吧,baby在下午三四點到晚上9點多時哭得很頻繁,每隔十幾分鐘就出狀況。當baby哭鬧時,必須在兩分鐘內將一把鑰匙按在baby背后的一個感應器上,聽到“嘩”的聲音后,或喂奶或換尿布,要不就得搖動搖籃,baby才會安靜下來。
即便是在夜里,baby哭了也要起身照料。那只感應器會記錄下所有的過程,等到baby交回學校時,老師會將學生做的記錄與打印出的記錄做對比,檢驗學生做的是否合格。
一天下來,女兒摸到了規律,大約在什么時間baby會哭鬧。她告訴我,baby的哭聲還有不同,有一種fuzzy的聲音是baby在胡鬧,不要去理會,過幾分鐘就會停的。她還告訴我大約清晨5點左右要給baby喂奶和換尿布,想來她一定很警覺,聽到動靜馬上起來,我和先生居然沒有被驚動。
Baby的用具中有一只奶瓶,給baby喂奶時要拿扶10到15分鐘。不知哪家孩子發現了偷懶的竅門,把不用的一條尿布套在baby的雙手上,用尿布頂住奶瓶,只要奶嘴接觸到baby下唇上的感應器,baby就乖乖地吃起奶來,還不時發出咕咕的吞咽聲,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問女兒為什么不把baby抱起來扶著奶瓶喂,她理直氣壯地回答我說,這是“Time Management。”
星期天的晚上,女兒有鋼琴課,那天是幾位學生一起去演奏,她擔心那時正是baby會鬧的時間,怕影響上課的秩序,跟我商量可否幫忙看baby,名正言順,老媽當然聽命。臨走前,女兒交給我一張紙,上面列出baby何時會哭,應該采取什么行動,還讓我練習了幾次她才走。
十幾年沒帶過小baby了,弄得我還真有點緊張。幸虧女兒交代得清楚,baby哭的時間和列出的前后不會誤差一兩分鐘,只要按著清單做就行,然后還要在一份表格上作記錄。
好笑的是老媽也學著投機取巧,因為我真的不想將這冷冰冰硬幫幫的娃娃抱在手中。碰到baby想要搖的時候,我一邊做手中的事,一邊輕輕用腳踢一下搖藍,折騰了10多分鐘,baby終于安靜了。這次可是復習了一回功課,使我回想起當年帶女兒的滋味。
4天算是順利度過,女兒把baby還回學校。老師核對了記錄后說她做得很好,沒有一點negligent。其實女兒剛帶了兩天就已發過牢騷:“真討厭,煩死了!”只不過因為這是學校的功課她必須完成罷了。借著這個機會,我告訴女兒,按中國人的傳統,老媽今后愿意給她帶baby,但這要等到10年以后,因為到那時我才準備退休,她也才可能組織家庭,她欣然答應了。
接下來,學校還將安排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組成一個假想家庭,學習做經濟預算,如何安排婚禮的費用,怎樣應付每月的開銷,甚至討論要儲蓄多少教育基金。
不論怎樣,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和演練,女兒多少體驗到建立一個家庭所須承擔的責任和為人父母的艱辛。
[摘自美國《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