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亞的村落是由幾個稱為“艾嘎”的家族集團所組成的。艾嘎的概念很復雜,一個艾嘎是包含兄弟和其妻子與親屬的大家族。艾嘎的家長是“馬泰”,也就是首長。
馬泰有“阿利(首長)”和“茲拉法雷(代理首長)”兩種。每個村都有由馬泰所構成的村會,也就是村落自治組織的中心。
每座村子的艾嘎居住地有數棟居住用的房子、炊事小屋、水管或水塔和廁所。有些還有椰子肉干燥場、船屋和墓地。種有椰子樹、面包樹、芒果樹等,配上綻放的木槿花、鳳仙花等,非常多姿多采。
傳統民房
薩摩亞傳統居住用的建筑物有“法雷特雷(大屋子,接近圓形)”、“法雷阿侯勞(長橢圓形)”和“法雷歐歐(小屋子,橢圓形)”三種形式。
這三種形式都沒有墻壁,是視野和通風都很好的開放性建筑,里面是一個大房間,適合高溫多濕的薩摩亞氣候。筆者曾在薩摩亞的房子住了將近半年,有時一大早就有雞或一群小雞、狗或豬只進進出出。
午后可以迎著海上吹來的涼風睡個舒服的午覺,這也是只有待在沒有墻壁的薩摩亞民房才有可能。里面的感覺很像鳥籠,也像是住在有很多柱子的相撲比賽場上。雨季時會覺得寢具相當潮濕,但是過了一個小時就會被體溫蒸干了。每個村民都很熟稔,外來者也不須擔心。
柱子之間掛有用椰子葉做的簾子,有風雨或晚上可以放下簾子。在村子里生活時,曾發生簾子被半夜的強風刮跑的情況,讓筆者嚇了一跳。村民們都會熟練地用繩子把簾子綁在柱子上。不過有臺風時,他們會去教會避難,或是在石垣旁邊避風。
房子是建在用熔巖堆起的石壇(高度從70公分到1公尺)上,因此地板是以珊瑚碎塊鋪成。然后再鋪上用露兜樹葉作成的墊子,盤腿而坐。近來用水泥建造石壇的屋子也越來越多。
村民通常是睡在鋪有一、兩層露兜樹葉做的墊子上,不過馬泰多半睡在床上。對客人則備有床鋪和蚊帳。由于是開放性的房子,哪里都可以出入,不過海岸那一邊或面對廣場的地方是門口,稱為“依茲以魯馬”。里側則稱為“依茲以茲亞”,以便區分。
法雷特雷的構造很特別,是接近圓形的平面。多屬于地位高的首長。村落舉行村會等公眾聚會或儀式,或是接待來訪客人住宿時,也以法雷特雷當作客房。柱子全部都采用在地上挖掘洞插入的方式。
法雷阿侯勞的側面很長,是橢圓形的平面。多半是由高地位的代理首長所有。有時也用來當做客房或舉行儀式。法雷歐歐是橢圓形的小房子,構造簡單,不必勞煩木匠就可以蓋好。
洋式住宅
洋式住宅分為引用薩摩亞無墻壁開放式的洋式開放型,以及附有羽板窗的熱帶洋式住宅兩種。
根據調查,西薩摩亞全區的傳統民房從80%減少到47%;首都阿匹亞市區中,從60%驟降到28%。相反的,從阿匹亞都市區以至烏波羅島西北部的人口集中地區,洋式住宅則急劇增加。擁有洋式住宅似乎是表現經濟能力的新地位象征,為了建造洋住宅,有些馬泰或青年人還舉家去紐西蘭賺錢。
傳統的屋頂是用椰子樹葉或甘蔗葉做的,不過重量輕而且比較耐久的鐵皮已經很普及。鐵皮屋頂在有狂風暴雨時會發出轟隆聲,而且屋內很熱。有些村子是利用鐵皮屋頂集水。尤其是在1990年某次的大龍卷風過后,幾乎每家都改成鐵皮屋頂了。這種外形上的變化非常明顯,但是內部仍多半是傳統式的無隔間單房型。可以說住家生活并沒有什么變化。單房寬闊,也便于聚會,或當做家族的寢室。只要吊上簾子,就可以隨意隔出客房等需要的空間。房子不隔間,而是在所有地上另蓋炊事小屋等以滿足其他的生活需要。
不過近來人們開始在寬廣的房間后面增蓋一面斜的屋頂,把那里當做餐廳,或是將增蓋的部分隔成兩三個房間,做為寢室或倉庫。筆者也曾見過大單房的一部分被隔成馬泰夫婦的寢室。
各個艾嘎是一起從事日常的勞動或飲食等生活行為,在馬泰的領導下進行,到了就寢時則又分為各個小家庭,回到在同一個建地上的個別屋子里。
[摘自臺灣《世界之民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