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部分人士中間,對中國入世存在兩種迥然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入世是一個“陷阱”,它將給中國帶來重大災難。另一種看法則完全相反,認為入世后我們將坐享別人在減免關稅等方面作出的各種讓步,入世是“有利無害”的。這些看法與WTO的互惠原則是不相一致的。
“投之以李,報以以桃”
互惠(Reciprocity)是WTO的一項重要原則。它指在國際貿易中,雙方給予對方以相應的貿易上的優惠待遇。這種相應的優惠待遇原則上應該是對等的,用中國的一句老話來說,就是“投之以李,報之以桃”,有取有舍,互利互惠。
WTO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能夠發展到現在這樣的地步,有這么多的國家和地區參加,除其他因素外,互惠原則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WTO游戲規則的制定中,雖然發達成員方一般起著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WTO是完全由發達成員操縱、控制的,也不意味著它只對發達成員方有利、發展中成員方是被迫參加WTO的。WTO作為一個國際經濟組織,它要求成員方在權利與義務面前享有平等的權利:任何一個成員方都不可以在世貿組織內部只得利、只從其他成員方得到優惠和減讓,而不對其他成員方提供優惠和作出相應的減讓;只要求別人開放市場,而自己不開放市場。在WTO內,任何一個成員方都不可以在所有領域內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也不可以在所有領域內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國際貿易中的互惠有雙邊互惠和多邊互惠兩種。多邊互惠是雙邊互惠的擴大和延伸。WTO采取的是多邊的互惠制度。
如何體現
一是通過WTO框架內的多邊貿易談判體現出來。WTO的成員通過舉行多邊貿易談判減讓關稅與非關稅以及為其他貿易活動制定規則時,成員方在要求別人開放市場時,也必須相應地開放自己的市場;在要求其他成員方讓本國(地區)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時,也要相應地讓其他成員方的商品和服務進入本國(地區)市場。我們有時把WTO的互惠原則稱為“互惠與平等的關稅減讓”原則,但在實踐中,互惠原則既適用于WTO的關稅減讓談判,也適用于非關稅減讓以及相互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等談判。
二是當一國或一個地區申請入世時,一定要按WTO有關協議和協定的規定,交納“入門費”。這是因為,一旦入世申請獲得批準,新成員方將有權享受所有老成員方在開放市場方面作出的讓步。與此相對應,申請入世的國家和地區也必須在關稅與非關稅方面作出相應的減讓,就是交納所謂的“入門費”。另外,“入門費”本身也必須體現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原則。目的是使新的成員方在入世后,在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方面,同其他成員方處于互惠互利的狀況。因此,在入世談判中堅持權利與義務平衡原則,不但是為了新成員方在入世后能夠在世貿組織內享受平等的待遇,也是為了在世貿組織內部堅守互惠互利的原則。
三是體現在互惠基礎上簽訂的“一攬子協議”。在關貿總協定(GATT)的后期,曾就某些領域的非關稅壁壘簽訂了一些互惠的減讓協議,其內容涉及海關估價、政府采購、補貼與反補貼稅等方面。在某個問題上,一方作的讓步本身常常不是互惠的,但它是為了彌補另一方在另一個問題上作出的非互惠讓步。這實際上是互惠原則在更廣大范圍內的一種交叉應用,是以一個或一些成員方在某個問題上的讓步來換取其他成員方在另一個問題上的讓步,結果雙方仍以互惠為基礎,在各自領域內得到了實質的讓步或優惠。WTO的互惠原則既可體現在單項商品和服務關稅與非關稅的互惠減讓上,也可體現在通過互惠減讓達到總體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例外”之外
不能離開成員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理解WTO的互惠原則。
在WTO的成員方中,既有經濟發達國家,也有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包括一些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在內。目前,在WTO的成員方總數中,發展中成員方占有多數。發達成員方和發展中成員方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目前還在進一步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發達成員方和發展中成員方在關稅與非關稅減讓中,完全實行對等的互惠原則,那么,這種形式上的“對等”和“公平”表現的則是實際上的不對等和不公平,是對多數成員方利益的一種忽視。WTO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它繼承了關貿總協定第四部分關于發展中締約方在從發達締約方得到優惠時,可以享受的非對等和非互惠的規定。而發達締約方在作出貿易減讓時,不應期待發展中締約方給予對等的回報。這一規定表現在許多具體的問題上。如,有關普惠制的規定說,發達締約方向發展中締約方提供優惠關稅時,不要求發展中締約方提供對等待遇或其他反向條件。《服務貿易總協定》也說,發達締約方應確認對服務貿易的補貼在發展中締約方發展計劃中的作用,并考慮發展中締約方在這方面的靈活性需要,允許發展中締約方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方面少開放一些部門,或根據其發展情況逐步擴大市場準入的程度,允許發展中締約方在這些方面具有適當的靈活性。這些形式上非對等的規定恰恰體現了WTO互惠原則的精神。形式上的非對等體現了實質上的對等與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