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火器的性能特點
噴火器雖然有多種設計模式,但普遍具有如下的性能特點:
(1)火柱有跳躍、潑濺作用。由于噴火器所用的油料為稠化油料即凝固汽油,它是一種有粘性的流動膠體,其噴射的火柱不但可產生800℃左右的高溫,而且火柱能沿塹壕和坑道內壁拐彎、漫流、飛濺、粘附燃燒,達到直瞄火器難以達到的縱火和精神震撼效果。
(2)費效比較低。由于噴火器所用的稠化油料是由稠化劑稠化汽油后所得,相對燃燒彈而言,其價格比較低廉,并且原材料易得,而又具有特殊的縱火效果,因此費效比相對較低。正因為有此性能特點,一些國家堅持走發展噴火器的道路。
(3)射程偏近。由于噴火器是采用噴射火焰射流進行殺傷的燃燒武器,盡管對壓源、噴槍、油料進行了研究改進,其射程總是有限,便攜式噴火器最大射程也只有40~80m,即便是機械化噴火器,其最大射程也只達到200m,與直瞄武器相比,射程偏近。
(4)質量偏大。由于噴火器除自身質量外,還要保證有足夠的油料量,因此噴火器的戰斗全質量就顯得偏大,即便是便攜式噴火器,一般也要在20kg左右,因此單兵背負使用就顯得偏重。
(5)勤務保障相對復雜。噴火器需要勤務保障的部件較多。首先是噴火油料,不但有噴射完后油料再裝填的保障問題,還有噴火油料制備保障的問題,并且噴火油料調制過稀或過稠,均會影響噴火的射程和效果。其次是壓力源的保障,若是壓源采用壓縮氣體,則存在氣源補充保障問題;若壓源采用火藥燃氣,則有安裝組合裝藥的保障問題。因此噴火器的勤務保障與彈式火焰武器相比就顯得復雜一些。
噴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
噴火器的上述性能特點決定了它在作戰中的作用。
(1)縱火作用。用以攻擊戰場重要目標和破壞后方設施,焚燒工事和武器等裝備。噴火器可在戰場上用于攻擊指揮所、交通樞紐、后勤倉庫、重要發射陣地、機場、港口、技術裝備和車輛等目標,如蘇軍在衛國戰爭中使用各種噴火器焚毀德軍裝甲車輛480輛、汽車1550輛,使德軍遭受重大損失。
(2)燒殺有生力量。用以支援步兵近戰攻堅和參與搜剿戰斗。噴火器作為特種進攻武器,可用來消滅山地叢林、堅固碉堡、洞穴、坑道、島礁中的守敵,其燃燒火柱可沖過障礙物,繞過角落、射入狹窄的開口處;在巷戰和城市爭奪戰中也可發揮作用。如蘇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曾使用輕重噴火器消滅德軍永備工事4380個。1945年,美軍在硫磺島登陸作戰中,投擲炸彈1.3萬噸,投入11萬人的兵力連續對該島攻擊36天,未能奏效,而在大量使用輕噴火器、噴火坦克后才將坑道、洞穴中的日軍剿清,占據了該島。美軍在朝鮮戰爭期間,將輕噴火器、機械化噴火器、噴火坦克廣泛用于支援進攻或防御中的步兵。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一江山島的噴火作戰中,噴火兵共消滅碉堡火力點45個,約占敵永久性工事總數的1/3,燒毀敵洞穴、草房等火力點20個,消滅敵軍200余人,約占敵軍的1/5。1962年10~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噴火分隊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在險峻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共消滅目標81個,被步兵指戰員稱為克敵制勝的“火神”。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噴火分隊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利用山高坡陡、草深林密、霧大、死角多的有利條件,迂回接敵,突然噴火,發揮了噴火器殺傷、震撼、縱火的獨特作用,共消滅越軍地堡、洞穴、坑道等各種火力點1000多個。在1984年4月中國邊防部隊再次收復老山、奪取者陰山的戰斗中,噴火兵消滅敵火力點等目標近200個。
(3)可作為封鎖和防御的重要手段。利用噴火器噴射的火焰制造火障封鎖敵方的機場、港口、道路、基地,以切斷對方的增援和給養,阻礙對方的進攻和機動。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配置重型噴火器用以在陣地前及海岸邊制造火障阻礙敵軍進攻。
(4)心理震撼作用。人類怕火與生俱來,心理沖擊是噴火器的有效效應之一。無數次戰例表明,能抵抗多種武器進攻的陣地,一旦遭到有組織的噴火器的攻擊便會輕而易舉地被攻克。在恐懼心理的影響下,人寧可冒著槍林彈雨前進,也不愿遭受噴火器火焰的襲擊。
對噴火器的防護
對噴火器防護的目的是為避免和減少噴火器襲擊對人員、軍事技術裝備等目標的毀傷所采取的預防和滅火等措施。對噴火器防護的一般原則一是防止點燃,二是滅火。為了防止點燃,可以對易燃材料浸漬或涂上防火材料,如防火漆,在火焰燃燒時變成泡沫,這種泡沫比原來的漆膜要厚幾百倍,因而可以使里面的材料與火焰隔絕,起到防火的目的。又如將被服材料浸漬阻燃劑,這種阻燃劑遇火焰時不起明火,只是炭化,形成的炭化層可以起到防止點燃的作用。作戰服可以采用阻燃纖維材料。滅火主要是中斷燃燒的化學過程,可以采用滅火器,也可用水澆滅,或采用沙或土掩埋,使之與空氣隔絕中止燃燒。作戰人員對噴火器的直接防護,主要是穿阻燃防護服。◆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