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會很刻意地去向別人解釋些什么;我們也經常聽見某些人鄭重其事地描述著某事某物……其實,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其實是不必要的。
一、當你去拜訪某人,恰巧他不在,下次再去,他也不在,第三次去,他仍然不在。等到你再見到他時,你便絮絮不休地歷數你去找他的經過,目的是說明你的誠意。
意見:即使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對于屢次來訪未遇的反應也只是口頭上的“甚為抱歉”,無論你的經過如何“動人”,也只能令人覺得你的話是一種可怕的啰嗦。
二、你邀請友人參加你的聚會,友人因事未能赴約,雖然你明知他故意不來,但下次和他碰面,你就向他講述當晚的熱鬧情形,甚至說“你不參加,真是可惜。”
意見:他不來,自有不來的原因,你企圖用上述方法來“刺激”他,是無效的,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使他“后悔”,則更是愚不可及。
三、對于某個已獲成功的朋友,你向別人談起時總是說:“不錯,他是成功了,但其中另有內幕……”于是你就滔滔不絕地講述那些“內幕”,雖然你所講的都是事實,也許還頗能引起別人的興趣。
意見:此舉雖能引起別人的興趣,但講完之后,別人立即對你起了戒心,恐怕會遭受同樣的對待。
四、你把一件事告訴了某人,然后對他說:“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的意思是認對方為知己,本意是出自一片真誠。
意見:對方如果是一個不守秘密的人,那就無論你怎樣叮囑,他也一樣要把事情泄漏出去。假如對方是個守秘密的人,他就覺得你的叮囑損害了他的自尊心。
五、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問他:“你是怎樣知道的?”或者有人向你講及一些事,你便設法探查他的“來源”,在你的意念中,可能是想藉此了解對方所講的是否確實,或進一步搜索這事的真相。
意見:根據經驗,任何人都不喜歡被人詢問到“來源”,除了那些“偵訊”或“審判”。當你這樣問時,別人也會以一個不確實的答案來回答你。并且會形成一道阻攔的力量,使別人下次不敢再告訴你什么。
六、當你向人提出一些意見之后,你總喜歡加上一句:“你知道的,我向來坦白,”或“我的性格總是這樣的率直……”
意見:對方如果是熟朋友,就算你不說,他也清楚你的性格:對方如果是陌生或初相識的,他亦不會因為你這樣說就輕易相信你,相反,世界上沒有人喜歡一個愛吹噓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