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唐代大詩人、文學家、哲學家。
劉禹錫于唐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御史。后經斐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交誼頗深,人稱“劉柳”;后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稱“劉白”。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
按唐時規定,他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被貶之人,便給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劉禹錫不以為意,反而根據住地景觀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
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并把住房面積減去一半。此房位于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于是,他又撰寫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后,更加惱怒,又下令將劉禹錫攆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3次。激憤之中,劉禹錫心中有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氣呵成了一篇短文《陋室銘》,并請人碑刻立于門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堪謂字字珠璣、錯落有致、構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銘》,充分表達了作者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有識之士曾云:如果劉禹錫官運亨通,一直在朝廷為官,身居殿堂,他能寫出《陋室銘》這樣傳誦千古的佳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