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以反對恐怖主義和所謂“邪惡軸心”名義,一直在加緊策劃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沙漠風暴”行動。盡管行動之前,昔日盟國和者寥寥,且戰爭風險難卜,但美決心已定,“沙漠風暴Ⅱ”已如箭在弦。小布什為什么鐵了心要“先發制人”地對伊拉克再次動手呢?
從美國的全球戰略看,伊拉克所在的中東地區是美國歐亞大陸地緣戰略的要沖,美志在必得。這一地區扼三洲五海的咽喉,不僅在地緣政治上是控制歐亞結合部,把歐亞大陸東西兩大邊緣地帶聯為一體的戰略樞紐,而且在地緣經濟上,是世界石油蘊藏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世界許多國家包括美國、歐盟國家、日本、中國等在內都從這里進口石油。控制了這里,無疑就控制了世界經濟的血液與命脈。美國雖然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確立了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但只有徹底征服伊拉克才能真正實現對這一地區的完全控制。
從美國經濟與戰爭的不解之緣看,戰爭刺激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強心劑。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美國總是靠戰爭來起死回生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前美國經濟呈負增長,海灣戰爭一打響,美國經濟增長率即上升到3%,引領美國經濟走上持續11年的增長之路。1999年初美國道·瓊斯指數兩周內下跌5.4%,轟炸科索沃當天道·瓊斯指數即躍上萬點大關。美轟炸我駐南使館,道·瓊斯指數突破11000點。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美安然、施樂、默克、世通等大公司丑聞迭出,社會投資信心受到重挫,道·瓊斯指數下降到8000點,納斯達克指數更是直落到1300點,創歷史新低。在這種情況下,除求助于戰爭挽回投資信心外,美國別無他途。
從美國的兩黨政治看,以戰爭轉嫁國內矛盾,抑制政治對手,從被動中爭取主動,是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的常用手法。小布什是在絕對票數少于對手的不利情勢下上臺的,其執政地位一開始就受到民主黨的嚴峻挑戰。阿富汗戰爭一打響,小布什的政治形勢立刻改觀,其民眾支持率達到創紀錄的歷史高度,反對黨幾乎無力回天。眼看年底中期選舉在即,下屆總統大選也已拉開序幕,一旦戰爭之弦松弛下來,小布什能不能躲過經濟頹勢的影響,保持反恐戰爭以來贏得的人氣,鞏固共和黨的執政地位,還是一個大問題。因此,對小布什政府來說,要擊敗民主黨,戰爭的高壓態勢是絕對不能松下去的。
從美國一家獨尊的政治心理來看,是不能容許任何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說“不”的政治勢力存在的。當初,老布什出于地區戰略平衡考慮,放了薩達姆一把。如今小布什認為,以美國之強,己無須顧慮地區平衡問題了。在美國眼里,伊拉克是反美的“邪惡軸心”之首,除掉薩達姆,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以確保美國的絕對安全、絕對優勢和絕對領導地位。
(摘自《軍事博覽報》原標題為《美為什么要再次對伊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