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和黨的十五大以來,國企改革積極推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08億元,為1997年的2.9倍,達歷史最高水平。2001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330億元,勞動生產率、人均利潤和人均稅金等指標均超過上年,上繳稅金占全部工業企業上繳稅金的67%。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國有經濟向國家提供了60%左右的財政收入,為城鎮提供了70%的就業崗位。
同時,積極支持、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大約只有15萬戶個體戶,沒有私營企業。到2001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423萬戶,私營企業202.86萬戶,從業人員達7474萬人,注冊資金21648億元,共創產值19878億元,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19675億元。在過去10年間,個體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從不到1%增長為20%以上。
外商投資企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喜人局面。截至2002年6月底,我國實有外商投資企業20.51萬家,投資總額9235.45億美元,注冊資本5252.40億美元。
(摘自《人民日報》2002.09.20)